自由主義在齊國(第2/2頁)

琢磨完了人數問題,有人可能又會產生新的好奇了:既然稷下搞的是這麽一個盛大的武林大會,那儒家在這裏面到底算是少林啊,還是武當啊?

這個問題沒法一下子回答。為什麽呢?因為這個問題問得不精確。

話說這一天,天高氣朗,萬裏無雲。孟子正和一名大漢面對面地相持著。看看孟子,氣定神閑;看看那名大漢,淵亭嶽峙,各是一番高手風範。

二人僵持片刻,那大漢驟然發難,身形快逾飛鳥,雙腿連環,疾攻孟子面門而來。孟子不慌不忙,待對方招式用老,稍一側身,擡左掌向對方右腿膝彎處輕輕一搭,使了個黏字訣,一纏一帶,使對手重心頓失。那大漢也非庸手,膝彎突然下壓,不等孟子纏勁發足,早已借力騰身。這一瞬間兔起鶻落,二人移形換位,已經過了一招,不分上下。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孟子贊道:“好一個‘佛山無影腳’!敢問閣下和黃飛鴻黃師傅怎麽稱呼?”

那大漢望向孟子,注意到孟子窄窄的奇形馬步,拱手答道:“在下佛山豬肉榮,是黃師傅新收的弟子。這位大俠,看您這身形,二字鉗羊馬,敢問可是詠春高手?”

孟子拱手笑道:“在下鄒國孟軻,呵呵,真是不打不相識!我們詠春拳祖師嚴詠春師承少林五梅師太,你師父黃飛鴻卻是少林俗家弟子,算來咱們還是同宗。幸會,幸會,老弟若不嫌棄的話,愚兄做東,咱們好好喝一杯去!”

呵呵,這可不是胡亂編排孟子,在這個時候,儒家已經不是一門一派了,而是分成了若幹門戶。孔子是儒家的祖師爺,門人眾多。他老人家有個孫子,叫做子思,繼承了爺爺的學問,開館授徒,其中有個不知名的徒弟就是孟子的師父。子思的師叔裏邊,開宗立派的有好幾個,各有所長,各有所專。就比如達摩孔子創立了儒家少林七十二絕技,後輩們沒人能把這七十二絕技都學全。於是,你學了大力金剛指,我學了羅漢伏虎拳,然後又各自授徒,其中若再有厲害人物出現,便又成了那曹源一滴水,一花開五葉,越傳越廣。這一段歷史時期裏,很有一些風雲人物是出自孔門的譜系,雖然這些人看上去好像不大像是儒家,比如和孫武並稱的大軍事家吳起,還有我們初中歷史就學過的改革家李悝,還有給劉邦制訂朝儀的那個投機分子叔孫通,還有一位後來成了墨家钜子——但這個人的名字太怪,輸入法打不出來,我就不寫了。儒家還有一位大名人,就是前面已經介紹過的那位荀況——孟子在稷下擂台上掄胳膊晃膀子的時候,荀子還只是看台角落裏的一個毛頭小子,孟子此刻還不知道他這位同門小師侄(我也不知道這輩分到底該怎麽論)將來也會成長為一代高手,並且還會對自己的武功家數橫加非議,毫不留情。對了,還有一位陳國人,雖然不是太有名,但出於我和陳國人的私交,還是拿出來抖摟抖摟,這位仁兄名叫顓孫師,是孔子的嫡傳弟子。

看看,孔子死後還沒多久,後學們就開始拉幫結派立山頭了。當然了,這是對儒學的發揚光大,是件好事,但問題是,有些山頭之間屬於各有側重,有些則產生觀點沖突了,那麽,越發展下去,沖突必然也就越多。荀子在自己的書裏就攻擊過自己的同門師叔伯和師兄弟什麽的。韓非子也奚落過所謂“儒家八派”,覺得太多人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地幹活。

如果儒學真的成了一門宗教(直到康有為的時候才真正要把儒家思想作為國教,而且這還是一次無疾而終的嘗試),那麽,這些分歧和沖突還大有調和的可能,正如佛教,佛陀去世之後,五百羅漢第一次集會就發生觀念分歧了,你說佛陀當年是這麽說的,我說他是那麽說的,後來也搞得派系林立,但從“學”入“教”之後,總是能有“萬法歸一”或者“不同法門針對不同根基的受眾,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等這類調和的說辭,但儒學作為學術,要想調和分歧可就遠沒有這麽容易。而且,再加上有些弟子獨特的個人悟性——比如荀子的學生裏就既出了韓非又出了李斯——儒學的世界就越來越豐富起來。所以,孟子的詠春拳和豬肉榮的佛山無影腳雖然乍看上去如此不同,其實卻是同宗同源。

現在再回到上面那個問題,我們就清楚了:這個時候呢,籠統地說“儒家”已經不太準確了。

那麽,我們可以把問題改成這樣:孟子這支儒家在稷下這個武林大會上算是少林呢,還是武當呢?

得等孟子死了多少年以後成為聖人的時候,我們才能說它到底是少林還是武當,現在這個時候,孟子可遠遠算不上名門大派。孟子在後文裏親口說過,當時的天下是“非楊即墨”,也就是說,楊朱一派和墨子一派才是少林和武當,而孟子呢,可能連五嶽劍派的位置都夠不上。但是,即便是這樣,孟子卻從來不把這些名門大派放在眼裏,他是個好鬥的人,他要戰鬥戰鬥再戰鬥,終於在死後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武林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