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訣(第2/2頁)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又設了個邏輯陷阱:“如果有個人來對您說:‘我力氣大得能舉起三千斤的重物,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看到鳥兒小小羽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大車柴禾。’大王,您能相信他的話嗎?”

齊宣王搖搖頭,“他這是高粱地裏找棒子——瞎掰!”

我插一句,其實孟子這邏輯是很不嚴密的。我要是齊宣王,就這麽回他:“高射炮能打飛機,可打不了蚊子;顯微鏡能看見細菌,可看不見大象。”可是,齊宣王連牛和羊的事都搞不清楚,大概不會有我這麽聰明的。

孟子接著步步深入了,“您的恩惠就連禽獸都感受到了,可您齊國那麽多老百姓卻感受不到,原因何在呢?要是您方才不相信那個人的話,您又怎麽解釋您自己身上的這個現象呢?這樣看來,那個人所說的‘拿不起一根羽毛’並不是真的拿不起來,而是根本就沒用力;他說的‘看不見一大車柴禾’也不是真的看不見,而是根本就沒去看。所以呢,齊國的老百姓沒有感受到您的仁心,不是因為您沒有仁心,也不是因為您仁心不夠,而是因為您根本就沒有把仁心用在老百姓身上。大王,您沒能征服天下不是因為您做不到,而是因為您根本就不去做!”

孟子的論辯技術還是很厲害的啊,這裏提出來的“不為”(不去做)和“不能”(做不到)是孟子的一個重要命題。齊宣王開始參與討論這個命題了,他問:“‘不去做’和‘做不到’的表現有什麽不同啊?”

孟子答道:“讓一個人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個人說:‘我做不到。’他確實是做不到,換我們誰去都做不到,可要是讓這個人‘為長者折枝’,他說:‘我做不到。’那他可不是真做不到,而是不去做。大王,我勸您要行王道來統一天下這件事,不屬於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類事,而屬於‘為長者折枝’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