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侵略者(第2/3頁)

真出事了。燕國內亂,自己人整自己人,死了幾萬人。借著燕國亂哄哄的機會,齊宣王大舉北伐。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經常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只要某個國家內部有亂子了,馬上就有鄰居過來趁火打劫。

齊國北伐軍唱著軍歌就來了,“打倒子之!打倒子之!來平亂!來平亂!我們正義之師!我們正義之師,殺壞蛋!殺壞蛋!”

燕國人老遠看見齊國軍隊開過來了,還唱著雄赳赳的軍歌,馬上有人也用歌聲把消息傳開了,“一群老虎!一群老虎!跑得歡!跑得歡!說是要來平亂!說是要來平亂!山東漢!山東漢!”

也有人這麽唱:“山東大漢!山東大漢!跑得歡!跑得歡!說是要來平亂!我看像來搗亂!把門關!把門關!”

後來燕國人發現齊國人不錯,是來平亂的,就把歌詞又改了,“山東好漢!山東好漢!跑得歡!跑得歡!說是要來平亂!就是要來平亂!我喜歡!我喜歡!”

這一來,燕國軍隊本來該守城的也不守了,棄城就跑,臨跑的時候還怕齊國人進城不方便,特意給留了門。齊國北伐軍到了城下,一看,城門開著,守軍沒影了——嗯,不會是玩空城計吧?正在疑惑,城裏的燕國老百姓出來了,有送得勝餅的,有端得勝湯的,那個高興啊,“你們可來啦,我們燕國都亂成一鍋粥了,那個子之太不像話了,我們的日子不好過啊!你們來了就好了,快進城吧!”

就這樣,齊宣王只用了五十天的時間就幾乎拿下了燕國全境,要知道,一個背包族就算在燕國走馬觀花一番,五十天都算緊張的。這些天裏,燕王噲也被殺了,子之也被殺了,燕國的局勢也穩定一些了,這時候,來武力幹涉燕國內政的國際警察齊宣王按理說就應該撤軍了。

可齊宣王有點兒舍不得了。

而且,齊宣王對眼前取得的成績也有點兒疑真似幻了。

要知道,當時諸侯紛爭,你奪我一塊地,我搶你兩座城,乃至大國吞並小國,這都是家常便飯,可是,拿下一個像燕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更何況還如此不費吹灰之力,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如果處在現在燕國地位的是個小國,齊宣王很可能二話不說就把它劃歸齊國版圖了。但是,這可是燕國啊!我們常人都會有這種心態:如果天上掉下來一塊餡餅,那很好,撿起來就吃,可如果天上掉下來一家必勝客,那我們第一反應肯定就是揉揉眼睛——有這麽好的事?不會是眼花了吧?

等揉完眼睛,發現這是真的,這還真是一家完完整整的必勝客,鋪面巨大,裝修完整,就連員工都是齊備的。那麽,要不要?

人生最怕選擇,就連在好事之間作選擇都是那麽困難。要不要趁這個機會幹脆就把燕國並入齊國的版圖?呵呵,如果是你,你會怎麽做呢?

如果齊國真的吞並了燕國,那麽,“戰國七雄”將成為“戰國六雄”,齊國將是這六雄當中的巨無霸,那麽,將來一統天下的就很有可能會是齊國而不是秦國。

齊宣王私心之中,也是想拿下燕國的,從他的話裏就聽得出來,所謂的天意不過是個幌子。但是,現實的顧慮也不是沒有。現在我們看國際關系,都知道“均衡”是一個重要概念,戰國諸侯早就明白這點了,誰都希望自己擴張,可誰都不希望別人打破國際關系的均衡。

“均衡”是個非常微妙的東西,我們設想一下,嗯,“七國”太復雜,我們就拿“三國”來看,如果赤壁之戰的結果是曹魏勢力被孫劉聯軍完全消滅了,那下一個倒黴的馬上就會輪到劉備。所以,當劉備的勢力是三方當中最為弱小的時候,他的自保之道必然是維系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那麽,在戰國七雄爭鋒的時候,如果齊國的勢力一下子得到了成倍擴張,這就嚴重打破了國際勢力的均衡局面,其他六國在自己得不到擴張的時候,必然要阻止別人的擴張,必然要維系原有的均衡。這樣一來,齊國很有可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那麽,齊宣王該怎麽辦?

齊宣王去請教孟子,孟子可不是從我這個角度去考慮問題的,他還是從他一貫的民本思想出發來給問題尋找答案:怎麽能讓燕國老百姓高興,你就怎麽做。你要是惹他們不高興了,他們還會像以前盼著你來打燕國一樣盼著別人來收拾你。

我們看孟子的思想很有意思,是不是幹涉別國內政,他不關心;是不是侵略別人,他也不關心。他的最終意思就是:只要能讓老百姓高興,那就怎麽都行;要讓他們不高興了,那就怎麽都不行。

孟子的這種思想別說放在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就算放到現代,也夠前衛!假如齊燕一事正是現代重大的國際要聞,孟子他老人家在論壇上發帖子議論議論,肯定得被板磚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