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演講與答問

一、講座實錄

我們以為清末才出現的近代事物,其實宋代已經有了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我們以為到了清末才出現的近代事物,其實宋代就已經有了。

題目有點長。其實也就是今天講的主題。

我先提問一下,說到清末才出現的近代事物,你們認為會有哪些呢?

……

很好。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近代事物,不是火車、鐵路等技術性的東西,因為技術肯定是時代越後越發達,宋代的科技肯定比不過晚清。晚清肯定比不過今日。是吧。

我要說的近代事物是指近代化的社會建制、制度,比如消防隊、城市公園、以商業稅為主體的財稅結構、海關、門戶開放制度、圖書館、新聞報紙等。

下面我重點談談清末出現的消防隊、城市公園與厘金制度,看看這些宋代到底有沒有。消防隊代表了近代國家應提供的公共服務;城市公園代表了近代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間;厘金則代表國家實現近代化的工商業基礎。至於其他的問題,也會簡略談到。

租界消防隊VS大宋潛火隊

先說消防隊。許多人都認為,中國的第一個消防隊出現在晚清的外國租界內。只是到底哪一個租界的消防隊可算第一個,好像還有點爭議。

有人說,1852年,在上海租界成立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是中國第一個消防隊。也有人說,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後,由意大利軍隊招募了一批華人在天津租界組織的官辦救火隊,才是中國的第一支消防隊。還有人說,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國地區最早的現代消防隊。

總之,許多人認為的中國首支消防隊,不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言外之意,中國人沒有這個意識也沒有這個能力。只有在租界,或者在殖民地,由洋人發起,才能夠成立消防隊。

但事實是這樣嗎?

實際上,宋代已經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專職的、公共的消防隊。叫作潛火隊。

我來介紹一下宋代的消防隊基本情況,並跟近代上海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比較一下,看看相隔七八百年,哪一個消防隊更加先進。

據《東京夢華錄》“防火”條記載,汴梁城內的街巷,每隔三百步設一所“軍巡鋪屋”,每所鋪屋置“鋪兵”五人,負責“夜間巡警”。又在城中高處修建“望火樓”,“樓上有人瞭望”,樓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余人”,還有“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等消防設備。一發現哪處起火,馬上馳報,潛火兵即刻出動,“汲水撲滅,不勞百姓”。

再據《夢梁錄》,南宋臨安的街道,每隔二百余步,“置一軍巡鋪,以兵卒三五人為一鋪,遇夜巡警地方盜賊煙火”。在諸坊界建望火樓,高四十尺,日夜駐兵瞭望,發現煙火即拉響警報。軍巡鋪與望火樓的主要功能是消防報警。宋朝還將杭州城內外劃成二十三個消防區,各區設置一個“火隅”,各隅視區域之大小分別配備消防官兵一百至數百員,負責本區域內的滅火。“火隅”有點像今天的消防中隊。

來跟清末上海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比較一下。首先,看名字就可以知道,清末上海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並不是專業的,而是由不支薪水的志願者組成的。換言之,是烏合之眾,專業性肯定不足。宋代的潛火隊則是由專職的潛火兵構成,平日接受嚴格訓練。

救火最重要的是警報。清末上海沈家灣義務消防隊的報警方式是這樣的:凡遇火災,先鳴警鐘,並用鐘鳴的長短來區分發生火警的地段。比如鳴鐘一次,每歷十秒鐘,再鳴一下。代表第一個消防區發生了火警。第一區即蘇州河北沿西華德路、閔行路暨吳淞路之東。如果每歷十秒鐘,鳴鐘二下,則代表第二消防區發生了火警。如果每歷十秒鐘,鳴鐘三下,又代表上海第三消防區發生火警,即蘇州河至大馬路(今南京東路)之間。在還沒有廣泛應用電話的清末,這看起來很先進吧。

但且慢。

來看宋人是怎麽做的。在南宋杭州,設有望火樓,望火樓上的瞭望兵一旦發現火警,立即敲鑼拉響警報,白天以旗為號,晚上以燈為號,指明失火方位。宋政府將杭州城內外劃成幾個防火警報區,並進行編碼,如朝天門內的區域代碼是三,朝天門外的區域代碼是二,城外的區域代碼是一,消防警報拉響後,消防官兵根據望火樓掛出的旗幟(或燈籠)數目與方向,便可立即判斷出失火的大體方位。

跟沈家灣義務消防隊的做法差不多吧。我有點兒懷疑,上海租界的消防隊是不是從宋代消防制度獲得了靈感呢。

外灘公園VS宋朝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