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2章 新的任命(第2/2頁)

山谷滿山遍野都是儲糧用的小型糧倉,平原地帶還兼有糧食地窖,余長寧進入之時,許多民夫正在其中裝運糧草,場面一片忙碌。

余長寧雖然絲毫沒有督運戰場用糧的經驗,但好歹以前也曾經解決過關中糧荒的危機,對於糧食運輸還是有一定認識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之際,車拉人扛成為最基本的運輸手段,但常言道千裏不運糧,說的便是因為運輸糧食之時民夫以及路途消耗花銷甚大,歷來精明的統治者,都無疑不是采取以地征糧,或以戰養戰的辦法,從而解決糧食運輸的問題。

如漢朝武帝制定的屯墾戍邊,自此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以至兩宋明清,各朝各代都是極力推崇,並將屯田確定為國策,從而解決邊疆軍士的用糧問題。

還有大唐的府兵制,這些遍布在全國各地的折沖府全都是平日訓練,農時屯田,軍士們既是軍人又是農夫,一切的因由都是因為想要就地解決糧食問題。

好在楊廣開通了大運河之後,江南之糧能夠通過大運河從水路運至北方,從而大肆降低了車拉人扛的消耗問題,而將糧食囤積在洛口,一來隨時可以保障關中長安用糧,二來北方若起狼煙,糧船便可在洛水調度裝運,然後入黃河逆水駛向漠南之地。

而這次余長寧厘定的路線,也正是從黃河水路逆流而上,然後抵達勝州榆林之地,這裏離陰山不過數百裏路程,然後再裝車起運抵達糧秣大營,路程便簡捷了不少。

來到倉城內,姜成余向余長寧三人備細稟告了糧草集結情況。

得到朝廷的敕令後,洛口、含嘉、河陽三倉都已經開始轉運糧食集結待命,特別是洛口倉本就負責了治水民夫口糧供應,糧食裝運早就有條不絮地進行著,當余長寧聽到目前已有幾十艘糧草滿載待發之時,頓時露出了高興的笑容。

贊揚褒獎了姜成余一番,余長寧突然想起了一事,問道:“對了姜大人,現在黃河洪水肆掠,不知對糧草運輸可會產生不利影響?”

姜成余捋須笑道:“黃河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遊,渝州到龍門的黃河河段雖然略有洪水,但只要小心行船,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

聞言,余長寧松了一口氣道:“糧食運輸關系到王師在漠南與突厥汗國的大戰,任何時候都馬虎不得,大意不得,依本官之意,這批糧食要盡快運往漠南才是,不知杜軍師有什麽高見?”

經過黃河治水,余長寧與杜禹英的關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至少杜禹英現在不會對他冷言冷語,此際面對余長寧的垂詢,杜禹英沉聲開口道:“糧草除了運輸之外,安全方面也很重要,所謂安全,便是要將糧食平安順利地運往用糧之地,對此,柴將軍的任務尤為關鍵。”

柴秀雲笑著回答道:“兩位大人放心,抵達榆林之後,末將再去與平夷軍商討一番,請他們務必調撥可靠軍隊供我們差遣,以保糧隊不失。”

余長寧點點頭道:“好,本官也正欲前去與李績大人商議軍情,既然時間緊迫,那咱們就先將這批糧草運往漠南,姜大人,接下來的糧草起運還得麻煩你們令人督運,待到商議完運糧事務,本官或杜大人其中一人將會返回此地總督糧草。”

姜成余立即拱手道:“下官謹遵余大人之命。”

……

翌日,余長寧與杜禹英、柴秀雲登上了一艘高大威武的樓船,帶領四十余艘糧船沿著洛水進入黃河,逆流向榆林而去。一路乘風破浪,鼓帆前行,兩日便抵達了龍門山地帶,而首當其沖的,便是壺口瀑布。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傳說這條水道乃是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後人因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德,便將龍門又稱之為禹門,而大名鼎鼎的典故“鯉魚躍龍門”,便是指著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