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節 帝國皇室(第2/3頁)

這兩項法案,雖然本身是為帝國農民服務,並且以提高帝國的糧食與經濟農作物產量為根本目的的,不過也幾乎斷絕了大部分番王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民不用納稅,就自然無法給番王帶來經濟收入,而番王的那些封地,也因為新的土地法,結果被政府拿出去變賣掉了,這讓番王失去了長久的經濟收入。雖然變賣土地的所得都歸於各番王,而且政府每年都會準時發放一筆俸祿給番王。不過,十年下來,這些本來就生活得極為菲彌,且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絲毫不知道節約的番王,幾乎一個個都窮得丁當響了!

可以說,在當時的京城,那些失去了權力,失去了影響力,就差沒有失去皇族身份的番王,簡直就成了惡霸的代名詞了。因為經濟上的原因,這些番王在京城各酒館,商店欠下的債務高達數十萬兩。當然,那些小商販是不敢去找這些番王麻煩的,怎麽說,番王都是皇親國戚,是帝國皇帝的親戚,雖然皇帝看不起這些窮親戚,可並不代表老百姓能夠到那些王爺的頭上去撒野吧!

這次,朱祁鈺提出了樣讓番王購買皇股公司的股份,其公開的目的就是要那些窮困潦倒的番王們得到一個有保證的生活來源。用朱祁鈺對一些人說的話來講,就是不要他們再去丟帝國皇族的臉面了。怎麽說,這些人都是皇室成員,都是皇帝的親戚,任他們在京城去討口要飯,這不是讓別人看皇室的笑話嗎?

這確實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過幾個明眼人都看了出來,皇帝的意圖根本就不在這裏!按照當時番王家族的數量來計算,一共三十八個番王家族,按照每個家族一年十萬兩銀子的生活費來講,皇股公司一年也就只需要拿出三百八十萬兩白銀的分紅,而這對年收益已經超過了八百萬的皇股公司來說,這根本就算不了什麽!當然,朱祁鈺的這一舉動,本身還是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的,至少那些手裏捏著番王借條的小商人都覺得有盼頭了!

整個拍賣最後實際上是變成了分派,出了兩家實力稍微好一點的番王多購買了點股份之外,朱祁鈺與另外三十六個番王達成了協議。皇帝向這三十六個番王每人提供百分之一的股份,而其購買股份的資金,將從每年的分紅中扣出來。說百了,這就是皇帝對他們的恩賜,番王根本就不需要出任何的本錢,就能夠直接得到分紅,何樂而不為呢?

整個分派活動是在一種極為熱烈,也極為興奮的氣氛中完成的。那些平白無故拿到了好處的番王自然是喜出望外了。不過,朱祁鈺也沒有忘記加強對番王的約束。在他派發出股份的同時,與所有番王都簽署了一份協議,一份將把這些皇室成員最終打成平民的協議。

按照這份協議,如果今後番王還在外拖欠債務的話,政府有權根據帝國相關的法律,通過拍賣番王家族的財產來抵償債務。如果番王家族已經沒有可以拍賣的財產的話,那就將根據拖欠債務的多少來撤消番王的封號。比如,拖欠五十萬兩白銀,就將被直接撤消掉所有的爵位,被貶為庶民,以此類推,最低限度是拖欠債務五萬兩,並且在一年之內無法償還的話,就將被削爵一級,由諸侯王降級為公爵,如果拖欠債務繼續增加的話,就將一直削弱其爵位,在被貶為庶民的時候,就將按照帝國的相關法律對其進行懲處!

說白了,這份協議的本質內容,就是用錢來買回番王的爵位,逐漸削弱番王的群體,直到使這個群體徹底的消失。當時,這些番王的生活都是非常奢侈的,真正有危機意識的番王是少之又少。而真正拿到皇帝賞賜的這些錢去投資,發家致富的番王更沒有幾個。不過,皇帝的意圖是明顯的,徹底消除番王的威脅是肯定有必要的,所以就算是那些有精明頭腦,想通過投資賺錢的番王,也在幾十年之內連續賠光了,最後都變成了庶民,從而徹底的失去了對皇位的威脅!

可以說,通過這一招來削番,是朱祁鈺的一個主要目的,不過,這卻不是他最為主要的目的。於謙,丁用,朱文正三人都很清楚,皇帝走出這一步,其實是在向柴氏家族的陣地後方迂回,通過一次戰略大迂回,並且用犧牲番王的利益,來最終達到擊敗柴氏家族,吞並柴氏家族的目的!不過,三人都沒有想明白,皇帝為什麽要這麽做,因為在三人看來,皇帝這麽做,與對付柴氏家族的事情沒有多大的聯系,而真正看出了這一點的,其實是一個局外人。這人就是胡大名!

作為一名帝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奸商”,胡大名在狡詐之余,其實對帝國的忠心耿耿的,所以他也是受到了眾多帝國百姓愛戴的“奸商”。胡大名的經濟頭腦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決,甚至連丁用,葉子天,鄭夢秋,錢廣入都無法與他相比。也就在朱祁鈺宣布將用皇股公司為整個皇室謀取利益,並且為所有皇室成員提供幫助的時候,胡大名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問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