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乘勝追擊(第2/3頁)

這也是顧成林為難的選擇,此時決定戰場情況的已經不再是火力的密度,以及炮擊的準確性了,而是一種與炮戰沒有太多關系的決定,那就是,繼續保持滿帆航行,還是降下風帆,讓艦隊停下來。結果,顧成林選擇了後者,他必須要讓戰艦保持一定的速度,這樣,才能夠方便的追擊西班牙艦隊,達到他的作戰目的,而且顧成林本人也不太願意與西班牙艦隊進行決戰,他沒有必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結果,十艘戰艦逐漸偏離了戰場,將南面的航道給讓了出來。而當西班牙艦隊完成了轉向,並且開始突圍的時候,顧成林也下令艦隊向東轉向,準備繞過來,再對西班牙艦隊進行一輪炮擊。

這一決定最後讓西班牙艦隊死裏逃生。雖然,在此之前的近半個時辰的猛烈炮擊中,已經有至少十五艘戰艦被摧毀,可處於艦隊後方的數艘小型戰艦仍然能夠保持全速航行。當這些戰艦在突破了明軍艦隊的封鎖線之後,立即轉為向北航行,借助強勁的南風,迅速的脫離了戰場。

此時,戰列艦的缺點暴露了出來,雖然“皇帝”號也順著風向轉變了航向,並且有機會與西班牙的突圍戰艦保持平行航行的姿態,不過結果,戰列艦笨重的艦體根本無法跟上小型戰艦的速度,當十艘戰艦完成了轉向的時候,已經有五艘西班牙的小型戰艦脫離了戰場,快速消失在了呼嘯的南風之中。而這時候,處於艦隊前面的“皇帝”號僅僅來得及打出幾輪齊射,而且因為西班牙戰艦是側向通過的,很多炮手根本就來不及調整瞄準線,結果,幾乎所有的炮彈都打空了,根本就沒有命中那些輕巧靈活的戰艦。

“全速追擊,發信號,讓護衛艦編隊開始追擊!”顧成林早就料到了這一點,他也沒有想過要全殲西班牙艦隊。當然,戰果還是比他預料的要大得多,西班牙艦隊的三十多艘戰艦,最後只有五艘小型戰艦逃了出去,而這其中,就有一艘小型戰艦上載著西班牙的總督與艦隊司令官,這兩人是在他們的旗艦被“皇帝”號的猛烈炮火摧毀之後,倉皇間逃到附近的一艘小型戰艦上的,並且在沒有掛出帥旗的情況下就突圍了,他們恐怕也不敢掛起帥旗吧。

一直在戰場東面待命的十多艘護衛艦首先追了上去。當時,這些護衛艦可以說是明帝國海軍中航行速度最快的戰艦了。在建造這些護衛艦的時候,明帝國的造船工程師吸取了大量西方戰艦的設計優點,比如,在艦底塗三層漆,以避免海裏的生物覆著在艦底。另外,這些戰艦只要進港,都會想辦法清除掉艦體上的海生物。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采用了西方國家的一些橫帆技術,加大了風帆的面積,並且采用了更能提高航行速度的船型。當然,這些技術,在明帝國以前的戰艦上是很少見到的。不過,真要比速度,歐羅巴,特別是荷蘭人的戰艦還是最快的,西班牙的戰艦也不算慢,特別是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小型戰艦,曾經被明軍稱做逃跑的最佳工具!

這次,這幾艘小型戰艦還真成了逃跑的最佳工具。追擊行動開始的時候,明軍護衛艦編隊距離只有大概二十裏左右,不過一天之後,那幾艘西班牙戰艦就消失在了海平面以下,顯然,這兩種戰艦在速度上的差距仍然很明顯。

顧成林率領的戰列艦編隊落在了最後面。顧成林並沒有急著追擊,而是先處理掉了那幾艘被打成了殘廢的戰艦。當然,他沒有對那些幸存下來的西班牙水手下狠心。當時,顧成林已經知道,西班牙等歐羅巴國家在海軍方面的制度與明帝國是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時,歐羅巴國家實際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或者說是現代意義上的海軍。因為這些國家的國力有限,所以,他們平時只保持一支規模有限的海軍隊伍,其中主要是軍官,而且只有軍官能夠從國家領到軍餉。海軍中的大部分水兵實際上是在戰時,或者是戰爭開始之後,強行從商船上征召的。這些普通的水兵是沒有任何福利待遇的。換句話說,歐羅巴國家並沒有如同明帝國一樣,建立起完善的海軍等級制度,沒有健全的海軍人才培養體系。而最早建立海軍官兵體系的法蘭西,也是在三百多年之後,才開始錄用第一批海軍士兵的。而如同英格蘭這樣的歐羅巴傳統海上強國,直到四百多年之後,才開始正式招募水兵!

顧成林也是從英格蘭,荷蘭等國的商人那裏了解到這一情況的,顯然,這些西班牙的水手,其實根本就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軍人。他們為國家作戰只是履行義務,甚至很多時候是被強迫的,而且,他們沒有從戰爭中獲得一絲一毫的好處。當然,顧成林也不想為難這些人,在把這些俘虜送到了布港之後,顧成林特意把龍四海叫到了旗艦上來,然後安排了一名少校軍官負責指揮陸戰隊守衛布港,這才率領戰列艦編隊去追趕逃竄的西班牙艦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