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章 五糧玉液(五)

把一碗粟米粥喝完,蕭睿匆匆出門而去,帶起一陣風。玉環愕然,手裏的陶碗垂了下去,殘余的粥液哩哩啦啦地滴了下去。

所謂粟米,就是小米,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南北皆有,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粟米釀造的。這蜀州本地產的黃澄澄的粟米,讓蕭睿靈機一動:能不能用粟米代替玉米,再用川藏一代的特產青稞代替高粱米,去釀五糧酒呢?

在趕往酒徒酒坊蜀州分號的路上,他越想越可行,越想越興奮:對呀,我釀的是“五糧玉液”又不是後世的“五糧液”,為什麽一定要用相同的配料?為什麽要讓其酒味和酒品跟“五糧液”一般無二?從一開始,他就陷入照搬主義的誤區了。

……

……

稻米,粟米,蕎麥,糯米,青稞。

在蕭睿的親自指揮下,楊括帶領幾個酒工將上述五種配料進行不同的配比摻混,上鍋蒸煮,然後又分別摻入上等的小麥酒曲,裝入大甕編好號進行發酵。為了保險起見,蕭睿一共讓酒工們弄了5甕不同配方比的“五糧玉液發酵試驗粗料”,等充分發酵完畢,再從中選擇發酵融合最佳的一種作為最終的配方比。

為什麽要這麽麻煩?前面說了,釀制這種多糧食混合酒,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讓這多種糧食進行最完美的融合,否則酒的香氣和品質就落了下乘。如果多種糧食混合釀酒還不如單種糧食釀酒的品質高,這豈不是多此一舉白白提高自己的釀酒成本?

此刻是夏季,氣溫較高,所以發酵時間也就是在十天左右。為了能讓五種配料充分發酵且能在發酵的過程中融為一體,蕭睿特意囑咐楊括將發酵的時間往後推遲了一天。

等到了預定發酵完畢的時刻,蕭睿親自開啟了第一號發酵甕的封泥。一層厚厚的油紙揭開,一股子濃濃地酒氣沖天而起,還帶有一絲淡淡的嗆鼻味道,蕭睿忍不住打了一個猛烈的噴嚏,臉上的失望之色溢於言表。

楊括站在他的背後,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蕭家妹夫,怎麽樣?”

蕭睿揉了揉鼻子,嘆息一聲,搖了搖頭。酒氣雖濃烈,但香氣不足,且雜亂無章,距離蕭睿設想差得太遠太遠。不過,他心裏早有思想準備,五種糧食各自有不同的物質特性,強行混雜起一起發酵,很有可能搞出一種怪怪的味道來。

只有用最合適的配比,彼此互補而不是互相“抵觸”,才能讓五糧融為一體成功發酵。用現代社會釀酒的專業術語來說,那就是各種原料作物有不同的酸堿度,要讓之不同的酸堿度進行中和,才算成功。

這編號為第一號的這一甕,是蕭睿最用心、自覺配比最合適的一甕,1號試驗失敗讓他失去了開啟其他幾甕的興趣。楊括見他興趣索然,便主動上前去一個個開啟發酵甕的封泥。結果都在蕭睿的意料之中,發酵的“成果”與“1號”大同小異,都不夠進入第二步釀制過程的標準。

還只剩下最後一個發酵甕,也就是5號。蕭睿已經不再抱什麽希望,郁悶地轉身就要離開。但沒走幾步,突然一股子濃而不厭的酒香如同有形一般飄入他的鼻孔,他禁不住抽動了幾下鼻翼,面上浮現起狂喜的神色:天哪,噴香濃郁,醇厚甘美,回味悠長,正是這種混合香型!沒錯,正是它!

蕭睿猛然一個轉身,奔了過去,推開楊括,圍著5號甕轉了一圈,深深地嗅著那期待已久的香氣。等到心神略定,他才撓了撓頭,感到有些滑稽:這5號的配方比純屬一種“陪襯”,五種糧食按照等份混入,這應該是最不符合發酵的配方比,但恰恰是這種最不可能的配方獲得了成功,沒有道理啊!

蕭睿呆呆地守著一甕發酵粗料,沐浴在血紅色的夕陽光輝裏,沉吟不語。酒工們早已無聊地散去一旁,只有楊括還老老實實地站在他的身後,臉上一片興奮。他也是在酒坊中做工多年的酒工了,自然明白這等直入肺腑的發酵酒香意味著什麽。

突然,蕭睿低低道,“括兄,這一甕原料是不是蒸煮的時間最短?”

楊括點了點頭,有些疑惑地道,“蕭家妹夫,這不是你吩咐的嘛?你不是說這一甕可有可無,隨意煮煮就起鍋入了甕了。”

蕭睿哈哈一笑,嘴角的一抹笑容顯得非常滑稽。蕭睿做夢也沒有想到,有心栽樹樹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成想這無意中的一句話居然導致了一次成功的試驗,催生了五糧玉液獨一無二的配方!

稻米,粟米,蕎麥,糯米,青稞——每種等份,蒸煮時間不能超過半個時辰。

從落日一直到垂暮時分,蕭睿才慢慢悟出一個道理:五糧釀酒,蒸煮的時間不能過長,也不宜過多攪拌。何以?道理很簡單,蒸煮時間過長,五種糧食在蒸煮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某種互相“融合”,這種高溫人力的強行融合,實際上是不利於後期發酵中的自然發酵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