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十月圍城(第3/14頁)

東京城內的君臣們,此刻正在忙些什麽呢?

最初女真人入侵的戰報十萬裏加急送到東京時,趙佶正在行郊禮祭拜天地祖宗,大臣們為了不影響典禮進行,竟然將戰報隱匿起來不報。隨即金國人的使臣到了東京,向昔日友邦正式下達了兩國開戰宣言,白時中、李邦彥兩大執宰才知道了宋金全面開戰的軍情。兩位執宰商量下來,覺得這事太大,若給趙佶講了,怕徽宗皇帝那脆弱的小心臟受不了,索性也不向皇帝通報,封了些紅包給金國使臣後把他們打發走了。

直到十二月十六日,童貫風塵仆仆地趕回東京,趙佶才知道了女真人全面入侵的消息。而這個時候,西路軍已經到了太原城,東路軍則到了趙佶的老家保定。

震驚是正常的,反省是必然的,被當頭棒喝的趙佶還是做了一件皇帝在國難當頭時應該做的事。

下罪己詔。

草擬罪己詔的是殿堂大學士尚書右丞宇文虛中(此人南渡後主動出使金國,曾密謀劫回欽宗,被認為南宋第一巨諜),宇文大才子早對當朝這幫家夥不滿,於是洋洋灑灑地把趙佶及其心腹罵了個體無完膚。

趙佶聽了宇文虛中替他擬的罪己詔後,那脆弱的神經確實無法承受帝國從天堂跌落至地獄的速度,他知道,臣子們罵他有多狠,就證明帝國遇到的危機就有多嚴重,從詔書中他聽到的不是自責,而是恐慌。

趙佶的這種恐慌,一百二十年前,當遼國的那位瘋女人蕭燕燕舉國之兵,繞過帝國在邊境設下的重重關塞,不顧一切朝東京撲來時,他遠房的高祖父趙恒也和他一樣經受過,那時,他那個高祖父想到的第一個辦法也是逃。

可是那時候他身邊有寇準這樣的文臣,不怕死也不怕事,死命拉著他去澶州,連打帶哄逼退了蕭老婆子,雖然花了點錢受了點驚,但總算是保住了國土,並換來了宋遼百年的和平。

現在趙佶身邊還有誰呢?蔡京,那位老得見了他跪都跪不下去的糟老頭?還是蔡家那幾兄弟?童貫嗎?童大帥去掉了虎皮就是貓,現在還是只人人喊打的病貓。老帥哥王黼嗎?還是白時中、李邦彥?

看來看去都不靠譜,趙佶的心更慌,他覺得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要跑,當然得留人看家,太子當然是不二人選,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趙佶知道女真人入侵消息幾天後,太子趙桓被任命為開封牧。

開封牧可不是一般的官職,通常是太子臨時或永久接掌政權前擔任的官職,從這個任命可以看出,徽宗皇帝跑路的想法已經很明顯。

沒有人攔轎子,沒有人磕得頭破血流求他留下,以前的幾個跟班(童貫高俅之流)在悄悄收拾行李,準備跟東家走人。之前大搞宋金聯盟,現在金國人打過來了,他們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趁現在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女真人入侵上面還沒來得及找他們秋後算賬趕緊溜。

但還是有人叫住了趙佶,說走可以,得把太子爺名分給定了,有名有分才好主持工作。

帶頭鬧事的是李綱及吳敏。

宣和七年十二月,在李綱橫空出世成為帝國的救世主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李綱的背景和身世。

李綱字伯紀,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李夔雖是文人出身後來官至龍圖閣待制,但卻有長期在西邊任職參與對抗西夏的軍事經歷。他在任鄜延帥幕僚時,西夏人數十萬來侵延安,敵眾我寡,守將準備棄城逃跑,李夔卻堅持按兵不動積極備防,最終使西夏人望城退卻。那時李綱正值少年,親眼目睹了這場戰事,對他日後的影響頗大。

李綱祖籍是福建邵武,而其父親在政見上也屬於新黨,這讓李綱和同出於福建籍的蔡氏父子拉扯上了不少關系。不少野史也記載他和蔡攸的關系非常密切,這和他能在進士後五年(政和二年到政和八年)的時間裏就能從小小的國子正躍升到副部級的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有很大關系。

相比較李綱進士後在政壇上的一帆風順,李綱的進士之路卻並不平坦,在二十九歲的時候才跨過了進士的門坎,這讓他在當時帝國的最高學府太學滯留了七年之久(留級生)。

不得不提及的是當時北宋帝國的太學。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國立學府,通常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大學,起始於漢朝,東漢中後期興盛,到了魏晉南北朝沒落,而到了隋唐隨著科舉制度的崛起而重新復興,並改傳統意義上的太學為國子監。國子監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唐中後期隨著國力的衰退,國子監由盛轉衰。

北宋基本沿襲唐制,到了仁宗時期,範仲淹推行新政,重點之一是加強高級知識分子人才的培養,興辦太學,制訂了太學令,在開封錫慶院興辦太學,最初規模約有兩百人。神宗時代王安石變法,也把發展教育作為重點,擴大了太學的招生規模,招納對象是從八品以下的官員子弟和平民優秀子弟,太學生名額擴大到兩千多名,並制定了三舍法:新生入學在外舍學習,各項考試合格後升內舍生;內舍生兩年一考,考試優異者納入上舍生。三舍生,太學均提供免費夥食,內舍生和上舍生可以擔任政府的一些閑職,領取一些補助。蔡京變法,教育同樣是重點,他在繼續推進三舍法的基礎上增加外舍生的生源,在東京城南熏門外,建立“辟雍”,專門招收外舍生,達三千人;而城內的太學本部改為內舍生和上舍生的本部,有八百人(內舍生六百,上舍生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