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結論(第3/7頁)

[18] 《毛澤東年譜(1893~1949年)》下卷,第9頁;《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第243~244頁。

[19] 金沖及主編《劉少奇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第519頁;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第758頁;《毛澤東文集》第4卷,第1~2頁;《毛澤東年譜(1893~1949年)》下卷,第12頁。

[20] 斯大林在1945年12月與蔣經國會談時提到,蘇共“中央認為,中共代表應當去重慶談判。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料到會有這樣一個建議,這在他們中間引起了很大混亂”;АПРФ,ф.45,оп.1,д.322,л.98-121,Ледовский А.М. Сталин и Чан Кайши,Секретная миссия сына Чан Кайши в Москву,декабрь 1945-январь 1946г.//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6,№4,с.111。

[21] 以上引言見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的發言,1945年8月23日;章百家:《對重慶談判一些問題的探討》,《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第13頁。

[22]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第245~246頁。

[23] 《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615~616頁;《毛澤東文集》第4卷,第1~3、15~17頁。

[24] 關於重慶談判的詳細過程和國共雙方的主張,中國學者已有深入研究,最值得參考的成果見楊奎松《失去的機會?——抗戰前後國共談判實錄》第八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章百家《對重慶談判一些問題的探討》,《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本文則重點考察蘇聯對重慶談判的態度。

[25] 彼得羅夫與周恩來會談備忘錄,1945年8月10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14,д.244,л.205-208,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14-216。

[26] 彼得羅夫與赫爾利會談備忘錄,1945年9月6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12,д.244,л.218-219,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29-230。

[27] 彼得羅夫與毛澤東會談備忘錄,1945年9月6日;彼得羅夫與蔣經國會談備忘錄,1945年9月7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244,д.13,л.220-240、226-229,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30-233、233-235。

[28] 彼得羅夫與毛澤東會談備忘錄,1945年10月10日;彼得羅夫與周恩來會談備忘錄,1945年10月5日。АВПРФ,ф.0100,оп.40,п.7,д.248,л.39-44、120-123,沈志華、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蘇關系:俄國档案原文復印件匯編》第4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存,2004,第851~856、840~843頁。

[29] 對於蘇聯來說,還有一個控制外蒙古的問題,不過中共暫時還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30] 早在1944年1月10日,副外交人民委員邁斯基向莫洛托夫提交的關於《未來和平的最佳基本原則》的報告中就指出,戰後亞洲的危險來自“美國和中國結成一個矛頭指向蘇聯的聯盟”。АПРФ,ф.3,оп.63,д.237,л.52-93,中譯文見《蘇聯歷史档案選編》第16卷,第712~713頁。

[31] АМОРФ(俄羅斯聯邦國防部档案館),ф.32,оп.11312,д.196,л.140;ф.32,оп.11309,д.248,л.25,Ачкасов В.И. гла. ред. 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Том. 11,поражение милитариетской японии,Москва:ВИМО СССР,1980,c.322。

[32] 詳見Почтарев А.Н. Из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коре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1920-1950-е годы//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9,№5,c.141-143;趙素芬:《周保中將軍傳》,解放軍出版社,1985,第473~475頁;張一波、袁魯毅:《“八·一五”前後的東北抗日聯軍》,李鴻義、王景:《東北抗日聯軍的鬥爭歷程》,《中共黨史資料》總第15輯(1985年),第128~172、173~188頁;彭施魯:《東北抗日聯軍和蘇聯遠東軍關系回顧》,《中共黨史資料》總第56輯(1996年),第32~49頁。

[3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編《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第6~7頁。

[34] 詳見金沖及《較量: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初階段》(以下簡稱《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9頁。

[35]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第257~258頁。

[36] 中央档案館、陜西省档案館編《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5年)》,未刊,第83頁。

[37] 李運昌:《憶冀熱遼部隊挺進東北》,《中共黨史資料》總第15輯(1985年),第64~67頁;曾克林:《山海關—沈陽—延安:憶我與蘇軍的關系》,《中俄關系問題》1990年第28期,第1~7頁;伍修權:《回憶與懷念》,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第201~202頁;РЦХИДНИ,ф.17,оп.128,д.46,л.12-18、19-21、22-23,《中蘇關系:俄國档案原文復印件匯編》第4卷,第792、806、811~8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