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空軍飛越鴨綠江投入戰鬥(第2/7頁)

[105]

1951年春天中國空軍參戰後,朝鮮後方及志願軍的補給線得到了進一步保障,而6月初廟溝機場投入使用後,蘇聯空軍在安東地區部署的兵力增至兩個師,“極大地提高了殲擊機的作戰機動性,並迫使敵空軍減少了在安州以北地區的活動”。[106]此後便形成了後來人們常說的鴨綠江至清川江上空的“米格走廊”。[107]然而,斯大林規定的蘇聯軍人不得進入前線作戰的禁令始終沒有破除。在空戰中,莫斯科為第64航空軍限定了作戰範圍,即向南不得超越平壤—元山一線,東西兩側不得超越海岸線。按照別洛夫的說法,這是“我們的戰鬥指導原則,必須嚴格遵守”,雖然這種限制性規定導致米格飛機不能充分發揮其良好性能。[108]斯大林給在華蘇聯軍事總顧問的指示更明白:“絕對必要”的是,“中國人在前線只能靠自己的空軍”。[109]

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蘇聯空軍通過換防,先後派出10個航空師和4個高炮師參戰。航空師共實施戰鬥起飛64300架次,飛機滯空時間長達49449小時,空戰1872次,擊毀敵機1106架,自身損失飛行員120人、飛機335架。高炮師擊毀敵機153架,自身陣亡68人,損失高炮6門、探照燈1台。中朝聯合空軍投入作戰的有10個航空師(中國7個、朝鮮3個),共實施戰鬥起飛22300架次,空戰366次,擊毀敵機271架,自身損失飛行員126人、飛機231架。[110]

至此,可以對斯大林在蘇聯出動空軍問題上的思考和決策做一個總結了。早在戰爭之前蘇聯空軍就已經來到中國,這是為了履行中蘇條約所規定的盟國責任;美國參戰迫使中蘇兩國領導人都想到了中國出兵的問題。為此,斯大林承諾蘇聯出動空軍掩護中國地面部隊,但沒有說明出動的時間和方式;毛澤東想及早派兵參戰以便盡快結束戰爭,但斯大林並不急於使用中國軍隊,因為這涉及蘇聯出動空軍及其在朝鮮的地位和影響;在三八線被突破的危急時刻,毛澤東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擔心蘇聯與美國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也懷疑毛澤東出兵的誠意和效果,故拒絕出動空軍;中國志願軍毅然出動並與美韓軍隊作戰後,蘇聯空軍也隨即投入了戰鬥,不僅保護中國領空,而且越過鴨綠江為志願軍後方提供掩護;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斯大林堅持不變的原則是:無論是否越過鴨綠江,蘇聯空軍只在後方活動而絕不進入前線配合中國地面部隊作戰。至於中、蘇、朝之間的同盟關系,可以明顯地看出,在中國出兵之前,莫斯科對北京一直懷有戒心,而金日成對斯大林則是言聽計從;中國出兵以後,這種情況有了很大改變。


[1] 相關的研究,如果說最早出現的依據主要是口述史料[見Jon. Hallidy,Air Operation in Korea:The Soviet Side of the Story,William J.Williams(ed.),A Revolutionary War:Kore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World,Chicago:Imprint Publlcations,1993,pp.149-170],那麽稍後俄國學者便披露了一些档案資料(見Орлов А.С. Советская авиация в Корейской войне 1950-1953г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8,№4,c.121-146)。筆者也曾參與這一問題的討論(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蘇聯空軍》,《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69~74頁)。後來,美國還出版了一本專門討論朝鮮空戰的專著:Zhang Xiaoming,Red Wings over the Yalu:China,The Soviet Union,and the Air War in Korea,Texas A &M University Press,2002。

[2] 實際上,美國中央情報局早在1950年11月27日就推斷,“如果聯合國空軍攻擊滿洲的目標”,蘇聯極有可能秘密參戰(Fiche 22,Item 100,NIE 2/2,The National Archives,U.S.)。1952年7月30日,中情局更根據“大量跡象”斷定,蘇聯“如此廣泛地參加了敵人的空戰”(Folder:PSF Intelligence File,NIE 55/1,Truman Library)。

[3] 詳見熊華源《抗美援朝戰爭前夕周恩來秘密訪蘇》,《黨的文獻》1994年第3期,第83~87頁;Alexandre Mansourov,“Stalin,Mao,Kim,and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Sept.16-Oct.15,1950: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CWIHP Bulletin,Issues 6-7,Winter 1995/1996,pp.94-107;沈志華:《周恩來赴蘇談判的目的和結果——關於1950年10月中蘇會談問題的爭論》,《黨史研究資料》1996年第4期,第7~12頁。

[4] 由於缺乏档案文獻而導致的歷史鏈條的斷裂,筆者以前對一些歷史細節的判斷有誤差,如毛澤東主張出兵的時機、金日成拒絕中國出兵援助的原因以及斯大林答應出動空軍的限度等,正因為如此,深感有必要在新的档案文獻的基礎上把那些斷裂的歷史鏈條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