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唐宋元明(四)(第3/3頁)

這科舉制度的主要目的,從來不是為國取才,只是一條給地方士紳上升並且分享政權的通道。有了這條通道,地方勢力和中央便有了共同利益,中央政權也容易得到地方勢力的擁護。

所以感到蒙古武力已經難以維持對漢地統治的忽必烈要開科舉,一心想要恢復李唐江山的李璮在登基做皇帝後也要正式開科取士。而陳德興父子也在南宋的科舉制度上動手腳,想要以武代文扶植起一個擁護陳氏政權的武士紳集團來取代擁護南宋的文人士大夫。

唐元明三方,這個時候都把目光投向了科舉取士!

“外公,我爹爹是想開文舉還是開武舉?”李翠仙有此一問,其實是受了陳德興的影響。她現在也認為大宋之敗是因為文貴武輕的以文取士。

“自然是文武並重了。”王文統笑著摸摸胡子,“北地不比南朝,那等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可比叫花子強不了多少,拉攏他們做甚?”

北地自淪陷於女真鐵蹄以來,就沒有什麽文貴武輕,歷來都是武貴文輕的。而且社會秩序也一直不如南宋,地方豪族多習武藝以自保。到了蒙古入中原後更是如此。譬如嚴忠濟(文人、藝術家、東平路行軍萬戶)、張弘範等人,都是文武雙全。便是王文統也有些武藝而且精通軍略。

那些只有一肚子文采,沒有什麽武藝傍身的北地儒生,過得都很清苦。李璮當然不會沒來由去給他們官做……歷史上大宋開始大推文貴武輕的時候,天下已經大定,只有契丹據著燕雲十六州而已,收不回對大宋天下也沒多大影響。

而眼下還是爭天下的時候,便是要開科取士,也要偏向武人,一方面可以拉攏亂世中的豪族,一方面也能選拔出文武全能的人才——這亂世當中還是要用人才的!

所以陳家父子提出的“以武取士”的科舉遊戲規則,便很自然的被李璮、王文統采用了。

李翠仙的眉頭仍然沒有展開,他老爹李璮造反做皇帝的步驟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麽問題,穩紮穩打,一步步的展開。但是行事之緩,還是讓人擔心。原本可以趁著蒙古內訌急襲燕京定大局的。結果忽必烈都把阿裏不哥害了,李璮還在山東沒有出動。白白喪失了機會,忽必烈已經“遷都”京兆府,現在便是取了燕京,也不可能一舉定大事了。

唐元兩國在中原拉鋸相鬥的大勢已成!宋明兩國,倒是可以坐山觀虎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