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開創幕府的德川家康

“杜鵑不啼,如之奈何?”的問題,如果是“戰國三傑”來回答,就是:杜鵑不啼,信長會殺了它;杜鵑不啼,秀吉會逗它啼;杜鵑不啼,家康會等到它啼。這三種回答很生動地將三人的性格表露無遺:信長殘暴,秀吉詼諧,家康則是忍耐,於是以忍耐為武器的家康最後得到了天下。

然而家康並不是天生就會忍耐,而是在後天環境中不斷歷練而得出來的。家康6歲時被送到敵境當人質,過著看人臉色的日子。對方相當欣賞家康,將養女嫁給他,但是日後嶽父遭到信長殺害時,家康不僅不幫嶽父復仇,反而選擇和信長同盟,並致力於經營自家領地。信長後來能護送將軍上洛並且大舉擴張版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家康在背後擋住東邊的勢力。

後來,信長因為領地擴大、官位晉升,和家康之間原本對等的盟友關系開始變化,不僅命令家康出兵征戰,還幹涉家康的家務事,將家康視為自己的部屬。長筱之戰後,信長接到線報,得知家康的妻子、長子跟敵人之間可能有勾結,於是暗示家康自己解決這件事情。

家康必須在盟友和親人之間做出抉擇。在當時的局勢下,如果家康選擇親情,那勢必要和信長決裂,而當時雙方軍事力量相差懸殊,要是和信長開戰十之八九會被滅掉。最後,家康只有犧牲掉妻子和長子的性命,以換取信長的信任和家族的保全。

“本能寺之變”發生時,家康人在京都,雖然他也以極快的速度返回領地,但無奈秀吉搶先在家康之前,並且漂亮地打贏了為信長復仇的戰役,也因此得到了多數信長原手下將領的擁戴。之後秀吉向家康展現出誠意,希望後者能前來大阪。向一個平民出身的暴發戶低頭,家康內心自然不願意。秀吉見家康始終不點頭,於是下了一劑猛藥,將自己的生母送到家康的根據地當人質。最後家康捱不過去,還是動身前往了大阪。當時家康對秀吉使出這一招相當吃驚,同時也知道自己要是再不點頭,就要大難臨頭了。

盡管家康的家臣對他前往大阪仍有懷疑,然而人在大阪的家康受到了秀吉的高規格招待,很快就對秀吉稱臣了。家康歸順後,觀望的武將也只能跟進,秀吉的政權於是穩定下來。秀吉接著將家康提拔為秀吉政權裏的二把手,讓他進入政權的核心。家康到這時也只能先放棄稱霸日本的念頭,隱藏自己的野心了。

秀吉病逝之後,年幼的兒子因為完全不具聲望,所以算不上是眾武將心中合適的接班人。這時,家康再也不願放過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帶頭沖破秀吉生前立下的種種規矩,使擁護秀吉政權的武將主動宣戰,這麽一來,家康就能以正當理由參與戰爭,他相信大多數的武將會往他這邊靠攏。

一天,家康佯裝討伐不服勢力離開京都,結果他前腳剛走,擁護秀吉的勢力就在京都舉兵。家康得知後立即率軍掉頭,雙方就這樣進行了決戰。這是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內戰,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這場戰爭一天內就分出了勝負。勝利的家康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強化德川家的影響力,把豐臣家漸漸降為地方大名。接著家康順理成章地當上征夷大將軍,建立了江戶幕府。

經過十余年的分化、拉攏,已進入暮年的家康找了一個不算漂亮的借口對大阪開戰[1]。歷經冬夏兩次強攻,豐臣家終於被滅掉了,戰國時代也終於在這一刻結束。而家康在消滅豐臣家的第二年便以75歲高齡辭世,留下“人的一生猶如背負重物走遠道……”的遺言,告誡子孫兢兢業業,守住來之不易的江山。

[1] 家康開戰的借口是祭祀秀吉的方廣寺銅鐘上寫有“君臣豐樂,國家安康”八字,他認為將“家康”兩字拆開有詛咒之意,“君臣豐樂”則有奉豐臣為君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