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索尼vs蘋果

2010年10月22日,索尼公司宣布,由於隨身聽銷售低迷,正式決定停產。31歲的隨身聽在iPod風光了9年後,終於撐不下去,走到了盡頭。巧合的是,9年前的同一天,正是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od的日子。

隨身聽和iPod到底誰賣得更好?答案顯而易見,是iPod。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裏,隨身聽這個明星產品在全球一共賣出了兩億多台。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但iPod達到這個數字更快一些,上市第5年就賣出了1億台,第8年就突破了兩億台。當然了,這兩個神器的年齡相差22歲,iPod後來居上,與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的改變有很大關系。

2009年,全球都在討論這樣一條新聞:根據日本電器產品研究公司BCN調查,隨身聽經過4年多的抗爭,銷量終於贏了iPod一次。緊接著新聞就補充了一句:假如不把iPhone的銷量算進去的話。

實際上一進入21世紀,隨身聽就在數字化大潮裏栽了跟頭。但索尼公司對自己的暢銷品過於有自信,甚至到了故步自封的地步,遲遲沒有做出改革。眼看著互聯網帶動了MP3格式音樂的興起,制造廉價MP3播放器的廠商越來越多,索尼的處境越來越困難,苦撐了幾年,耗掉了大量元氣,喬布斯又在這時用“iPod+iTunes”的組合拳給了他們一記決勝拳。索尼這才認清現實,不再抱著老隨身聽不放。到了2005年,索尼終於研制出跟iPod抗衡的產品,但比蘋果晚了整整4年時間,而這時,蘋果的iPod nano橫空出現,又把索尼甩出了幾條街。

索尼節節落敗給蘋果,企業內部的管理也出了很大問題。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相繼卸任後,新的董事長出井伸之不像以前的老板們把技術人員放在頭等位置,他改變了硬件第一的思路,更看中產品的附加值,使技術人員地位不保。而他又過分嚴格把控資金成本,經常為了降低成本而使之前的投資都打了水漂。結果,2004年索尼直接虧損了700億日元。虧損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款產品能填補這個缺口。比數字電視,拼不過三星;比音樂播放器,拼不過蘋果;比遊戲,又拼不過任天堂。出井伸之連續兩年被美國《商業周刊》和日本《日經商務》評為“最糟糕的經營者”,只好識趣地辭了職。新的產品難以開發,企業創始人也逐漸離開,索尼公司徹底失去了方向感。內憂與外患的雙重打擊讓索尼徹底走下神壇,不得不向蘋果低頭,再也沒法“滿血復活”了。

索尼和蘋果的關系一直很微妙,兩位創始人的關系也是如此。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喬布斯為人傲慢,但他對盛田昭夫倒是畢恭畢敬,算是盛田昭夫最大牌的粉絲了。

喬布斯和索尼一直保持著密切接觸,他訪問日本時,會突然造訪索尼公司,對新產品提出意見。喬布斯還邀請過時任索尼社長的安藤國威參加自己的產品發布會,請後者做台上嘉賓。不誇張地說,盛田昭夫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喬布斯。那時的索尼相當於今天的蘋果,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盛田昭夫的功勞。在盛田昭夫的努力下,索尼由一家本土公司變成了引領全球電子產品風潮的跨國公司。到了90年代,喬布斯還親自到索尼公司向盛田昭夫請教管理之道。有趣的是,喬布斯學到的第一招是讓員工穿制服上班,但遭到強調個性的美國員工們強烈反對,他在三宅一生公司訂制的幾百件高領衫,只好自己穿下去。

喬布斯和盛田昭夫有很多共同之處,其中一點就是,兩個人都不看重學歷。喬布斯本人就輟過學,盛田昭夫雖然畢業於大阪大學,但一直看中員工能力而不是背景,他甚至出過一本叫作《學歷無用論》的暢銷書。

盛田昭夫曾經送給喬布斯一台隨身聽,喬布斯非常癡迷,拆卸開研究它是如何制作和打磨的。喬布斯還非常明確地說過,要開創一個像索尼這樣的企業,不是IBM,也不是微軟。當初iMac即將面世的時候,喬布斯本想用“MacMan”這個名字,當然是受到了隨身聽的影響。只是遭到很多人反對,而改成了iMac。

1999年,盛田昭夫去世後不久,在蘋果產品的一次展銷會上,喬布斯在展示新產品前,先在屏幕上投放了盛田昭夫的巨幅照片,向來賓介紹盛田昭夫的成就,並且坦承盛田昭夫對蘋果公司產生了巨大影響,而蘋果公司的目標就是成為美國的索尼。

《在日本做一個工薪族》

我們4月份進入公司,如果有100個人入社的話,剛過五六月份,估計就能有一半人辭職。因為工作太累了,工作時間太長了。而且上司天天訓來訓去,讓你精神壓力很大,很長一段時間夜裏睡不著覺,真的很痛苦。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日本企業裏叫作“黑色企業”的公司,壓力很大。一星期內除去休息的兩天,5天上班時間,我有4天都得去喝酒。有時候甚至喝一晚上,喝到第二天早上8點直接去上班。因為我從事的那個行業壓力很大,要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