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為大觀的“家國”影像(第2/2頁)

再來說另一張合影。

中國人每以“幾世”、“幾世”同堂而自豪,因為積世越多,家族規模越大,家族的凝聚力相對也就越強。一般情況下,三世同堂很常見,四世同堂也不太難,而要實現五世同堂就不那麽容易了,因此“五世同堂”幾乎成了過去年代裏許多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這張拍攝於1934年的“蔣氏家族五世同堂的合影”,是《老照片》迄今為止所發表的規模最大的一張家族合影照片,老老少少加起來,總計七十六人,實屬難得之觀。

拍攝這張合影,是為了志慶蔣氏家族的“雙喜臨門”,照片的提供者、蔣氏後人蔣世承先生在文中寫道:

1934年新宅落成,適逢海籌先生九十華誕,為避繁縟的世俗禮節,5月,居家親屬前往莫幹山,在新宅北側小花坪前拍下此照。由徐行恭先生題額以志紀念。中坐者為海籌先生,左首邊著黑馬褂坐者為抑卮先生,余皆親屬子孫輩,少長鹹集計七十有六人,最幼者年僅一歲,已屬五世同堂之慶。蔣氏家人除年老病故者外,於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有一人去了解放區,六人去了台灣,一人去了日本,余皆經受艱苦的思想改造,逐步融入社會主義新中國。時至今日(2007年10月),照片中的七十六人,僅剩下海籌先生的孫輩三人,重孫輩二十人,玄孫輩三人,各自成家立業,星散四海矣。

前些年,有論者高度評價近代以來像義寧陳氏等一些家族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所做的貢獻,其實在其他一些領域,也不乏這樣的家族,像無錫榮氏之於紡織業,而杭州蔣氏一族在金融業方面的貢獻,也足可稱道。當年,蔣海籌先生從店鋪學徒做起,後自制木質織綢機,自產自銷,逐步壯大,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其開設在杭州的蔣廣昌綢莊逐漸成了聞名全國的絲綢織造企業。後在其子蔣抑卮先生主導下投資金融業,控股杭州興業銀行,一度在國內金融界呼風喚雨,舉足輕重。

然而,讓蔣氏族人沒有想到的是,莫幹山上這幢豪華別墅的落成,竟成了蔣氏所經營金融業由盛而衰的分水嶺。對此,蔣世承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憶抑卮公》中寫道:“1930年以後,抑卮先生眼疾復發,胃病纏累不堪,居家日多,每逢銀行有重大事故,決策層會議往往移到抑卮先生在範園的寓所召開……而抑卮本人則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追求個人生活的安逸享受,養病納福。繼在杭州購入胡雪巖故居,1931年前後又在莫幹山購入德僑別墅一宅,買下周邊山坡地五十余畝,遍植松竹,請陳植先生另行設計,在山坡中部新建豪宅別墅一幢,內置圈形樓梯,安暖氣設備,尤為人樂道。抑卮先生於是整年在山上養病,深居簡出,不復視理浙興日常業務……”

實際上,在中國,家族產業的沒落是遲早要發生的事,即使蔣氏一族的經營沒有因抑卮公的病累或耽於安逸而走下坡路,也無法逃脫接踵而至的日本侵華、國共內戰以及後來時代變遷的種種沖擊與不測。這也是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中國家族產業都無法擺脫的宿命。

至於蔣氏後人,後來並沒有因家族產業的沒落而沒落。蓋因蔣氏家族一向注重教育,在對社會的文教事業多所捐助的同時,對自己後代的培養也是不惜錢財。雖然家族的產業一落再落,而蔣氏後人卻是人才輩出,遍布教育、科技、醫療、文化、政界等諸多領域。像蔣海籌先生重孫輩的蔣彥永,是國內著名的外科大夫,當年他挺身而出,鐵肩道義,為遏制非典的蔓延所做的貢獻,已為世人所熟知,所欽佩(這是大家熟知的,彥永先生還有一些世人所不知的壯為,同樣感天動地)。最近所謂“中華脊梁”的評比,爆出某些影視明星不惜花錢買名的醜聞,貽笑大方。竊以為,果若認真地推選“中華脊梁”,彥永先生倒是當之無愧。蔣氏後人中還有同為重孫輩的蔣彥士,早年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歸國後先從教,後從政,累居津要。照片上的眾多後人,雖曰“星散”,卻不乏“俊彥”,這自然與家族的孕育也是分不開的。

圖三 2010年5月,相隔七十六年之後,蔣氏後人在莫幹山昔日別墅前再度合影留念。二排右一為蔣彥永先生。(蔣世承提供)

2010年5月,星散海內外的蔣氏後人再度聚首,故地重遊,緬懷先祖。撫今追昔之余,他們在七十六年前家族合影的同一幢建築前,拍下了又一張全家福,續寫了一個百年家族的影像記錄,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