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蜜月”(第3/3頁)

如今,中蘇兩國都已告別了屬於保爾·柯察金的那個時代。當年“輸出革命”的蘇聯、列寧主義的故鄉,上世紀末已步入了人類普世的發展軌道,而中國社會這些年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保爾的事功與精神也隨之成為了歷史。隨著老一輩的相繼凋零,保爾這個忠誠無畏的革命鬥士的形象,將不可避免地從人們的記憶裏漸漸淡去。

對保爾·柯察金曾經的崇拜與敬仰,反映了當年中蘇兩國意識形態的趨同。這種趨同,在兩國的國家關系中曾經起到了某種潤滑的作用。同樣地,當後來兩國間的意識形態發生分歧時(雖然那些分歧現在看來實在有些莫名其妙),國家關系的裂痕就更難愈合了。直到兩國不同程度地拋卻了原有的意識形態之後,中蘇關系才又復歸正常。

圖五 1957年秋,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林萍在莫斯科拜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並合影留念。

還有一張照片,拍攝於中蘇兩國已劍拔弩張的1969年9月,定格了周恩來與蘇聯部長會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機場的一次會晤(圖六)。而那一年的2月,雙方的軍隊剛剛在珍寶島爆發過一場武裝沖突。我是在這次會晤過去了二十多年、中蘇兩國已握手言和之後,見到這張照片的。但初見之下,仍感到詫異。假如拍攝的那一年,照片就被我看到的話,我肯定會更為詫異,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那時我和我的同學們正響應偉大領袖“深挖洞”的號召,抱定隨時準備打仗的信念,為延伸防空洞而揮汗如雨,就在我的鄰校,更有人因防空洞不慎塌方獻出了未成年的生命……可見,當年沒有將這張新聞照片即時刊布出來,還是明智的。

關於這次神秘的會晤,史料已披露了不少。1969年9月3日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在河內逝世,蘇聯方面主動向中國方面提議,柯西金參加完胡志明葬禮後直接去北京與周恩來就解決邊界爭端舉行一次會晤。但直到葬禮結束,仍未獲得中國方面的答復。聯想到胡志明去世後,周恩來並未出席葬禮,而是趕在葬禮前匆匆飛到河內,向胡的遺體告別後當天即回到北京這件事,有人分析是中國方面在有意回避兩國總理在河內見面。中國政府當年為什麽要這樣做?至今仍是一個謎。

柯西金覺得與周恩來會晤已經無望,遂按原定日程飛返莫斯科。不料,途中在杜尚別停留的時候,接到了蘇聯高層的通知:中國方面已同意會晤,讓他馬上折飛北京。於是就有了這次會晤和這張照片。

圖六 1969年9月,周恩來與柯西金在北京機場會晤。

當時讓我感到詫異的,並不是那次會晤本身,而是照片上兩個人那“老友重逢”的親切,那並非出於外交禮儀的欣悅。這是兩位老者的最後一次見面,雖然此時兩國已交惡有年,雙方的軍隊也都在厲兵秣馬,但照片裏自然流露的親切與欣悅,卻不能不讓人想起那久違的“中蘇蜜月”……

從效仿蘇聯到告別蘇聯,幾乎貫穿了中國20世紀的全過程。仔細分析起來,與蘇聯真正意義上的告別,並非起自與蘇聯交惡的那些年,而是進入改革開放以後,從發展市場經濟、背離從蘇聯舶來的計劃經濟模式後開始的。在論及中國今後的改革時,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袁剛最近著文談到,在告別計劃經濟體制之後,怎樣逐步告別同樣舶自蘇聯、建立在計劃經濟之上的政治體制,將是中國人在新的世紀裏必須去面對的。這裏就發生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蘇聯已經在上個世紀末走進了歷史,而中國與它的告別卻仍道阻且長。中國只有在完成了上述告別之後,與蘇聯——那個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家間的情仇恩怨,才會有個真正的了斷。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