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氣候(第2/2頁)

圖三,原照片說明文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毛主席詞二首和中共中央兩項決議的鼓舞下,首都軍民決心緊密地團結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乘勝前進,爭取更大的勝利。”這裏所說的毛主席詞二首,分別指毛主席於1965年寫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鳥兒問答》,這兩首詞直到1976年元旦才正式發表。按當時的解釋,前一首詞的寓意是號召人們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而革命的對象正是鄧小平這樣一些還在走的“走資派”;後一首詞則被解釋為對“蘇修”(蘇聯修正主義的簡稱)的痛斥,直接的矛頭也是對著鄧小平的,“右傾翻案風”在當時幾乎是修正主義的同義語。記得《念奴嬌·鳥兒問答》結尾處的“不須放屁”,其用語之大膽、出奇,當時曾被許多方家大加頌揚,稱只有天才如毛澤東者才能揮此如椽之筆。可不是嗎?那時十億中國人裏也只有毛澤東一人實際享有憲法所賦予的創作與言論自由,想寫什麽就寫什麽,想說什麽就說什麽,並且絕無因言獲罪之虞。

照片上顯示的,舉國上下一致擁護的中共中央的兩個決議,其一是“決定華國鋒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其二是“決定撤銷鄧小平的黨內外一切職務”。以上兩個決議是在平息了“四五”事件以後一起通過的。那時人們的信念是,凡是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通過的決議,都要無條件地擁護,哪怕是發動“文革”,哪怕是把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除了“與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保持一致”的信念在起作用外,人們無條件地擁護中央任何一個決議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消息總被嚴密地封鎖,譬如,人們,尤其是北京以外的人們並不知道清明節那天天安門廣場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而被剝奪了知情權的老百姓,除了“無條件擁護”以外,也實在難有別的什麽選擇。

圖四,照片的原說明文為:“清華大學演出的大型舞蹈《翻案不得人心》。”現在的年輕人,從這張照片裏所能得到的最大啟示,恐怕就是知道了那時候的“文藝表演”是怎麽回事。在當時,八個革命樣板戲堪為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典範,樣板戲裏多少還有些文藝,而在這台節目裏卻只剩下了“政治”。假如讓今天聽慣了流行歌曲、跳慣了迪斯科的年輕人去觀賞這樣一台演出,他們肯定會目瞪口呆。舞台上舉出的標語牌,幾乎囊括了反擊右傾翻案風時的所有口號,大概在主辦者看來,只有這樣,方能顯示輿論的力量,其實在那個年月裏,所謂真理的權威又何嘗不是靠舉國吆喝來維系的呢?

現在,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照片。圖五的原說明文是:“在粉碎‘反革命逆流’的鬥爭中建立功勛的首都工人民兵、人民警察和警衛戰士參加遊園。他們表示要更緊密地團結戰鬥,把反擊右傾翻案風鬥爭推向新高潮,為反修防修,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努力作戰。”所謂“粉碎反革命逆流的鬥爭”,指的就是平息“四五”事件。照片裏的人物到底在鬥爭中建立了什麽樣的功勛,說明文裏未說,恐怕不外乎是他們的棍棒上多沾了一些鮮血,或者是他們從廣場上比別人多抓了幾個“反革命暴徒”……不過想想,他們也怪可憐的,他們是共和國歷史上“最短命的英雄模範”,僅僅過了一年多,平息“四五”事件的“功績”,便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圖三

圖四

圖五

說心裏話,拿出這張照片來刊登,我頗費躊躇。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自覺是在為“反修防修”、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努力作戰,最終卻充當了“對無產階級實行專政”的打手,留下了終生的悔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面對這張照片,我和他們一樣感到羞愧,為他們,也為自己,為曾經被無常的命運捉弄過的每一個人。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