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婚姻的陷阱(第3/6頁)

凱瑟琳不斷向納瓦拉王後寫信施壓,並向她在宮中的兒子施壓,向他保證自己是出於善意。讓娜對她的方法感到驚訝,她回信中帶著尖銳的諷刺:“我不明白,你為什麽非要見到我和我的孩子不可?我只覺得你想害我們。請原諒我,我在讀這些信件時只想發笑,因為我從未為此感到過憂慮。我一直不知道,原來你是靠著小孩子維生的——他們都這麽說。”

準新娘瑪格麗特當時18歲,但交涉的結果卻使她感到灰心。外界認為,和表親的結合對法國是一次和解,能使久經內戰恐怖的新舊教雙方重聚一堂。查理向教皇誇耀:新舊教聯盟“是我經過慎重考慮得出的解決方案,不僅能給法國帶來和平和繁榮……也會造福整個基督教世界。王子(亨利)年紀尚小,家裏一直信奉天主教,要將他領到教皇陛下期許的道路上並非難事,其先父(優柔寡斷的安托瓦內)正是如此。”科利尼向胡格諾派表示,納瓦拉的亨利和國王妹妹之間的婚事象征著查理對尼德蘭新教徒的軍事行動的贊同。英國大使沃爾辛厄姆立刻向女王報告:“弗蘭德斯的事業成敗,就看納瓦拉的婚事了。”

瑪格麗特再次成為家族計劃中的棋子,她看得更清。這場婚姻並不能給法國帶來幸福和繁榮,只會給自己帶來悲慘的命運;亨利絕不會皈依天主教;反而是瑪格麗特,婚後或許只能私下信奉天主教,甚至和亨利一樣信仰胡格諾派。她不願如此。她重視宗教信仰。瑪格麗特回憶道:“他們準備讓納瓦拉王子……和我成婚,王後讓我去見她……她很想知道我對此事的感受。”對於瑪格麗特這樣的虔誠天主教徒而言,這相當於詢問她永墮火獄感受如何。但就在不久前,瑪戈領教了太後生氣的後果,所以這次她不想重蹈覆轍。公主明白,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她謹慎地回復太後:“我對她說,唯母後馬首是瞻,只求母後不要忘了我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

瑪戈的兄長亨利正是用了這個理由,拒絕了和伊麗莎白一世的婚約,這使凱瑟琳非常尷尬,而且使法國王室失去了繼承英格蘭王位的可能性。中將倨傲地對太後表示:“如果不能望彌撒,他將受到天譴,而自己不願私下地在小禮拜堂望彌撒:因為他在四旬節中……非常虔誠,信仰堅定。”凱瑟琳讓步了,但沒有留意瑪格麗特。瑪戈可不是亨利。

凱瑟琳當然知道,科利尼希望查理幹預尼德蘭的叛亂。當年秋末,宮中上下人人都知道了這一點,就連西班牙大使也知道此事。他在1571年11月16日的一封信中提醒國王:“現在人人皆知,提督不會沉睡不管,最終,他的一切計劃都會對天主教國王(菲利普二世)不利。”但太後低估了科利尼對國王的影響;她還以為自己能像之前那樣控制查理。她對科利尼的計劃進展一無所知,直到西班牙使節提醒她,查理向她隱瞞了一切關於尼德蘭遠征的消息,原因是“提督禮貌地告誡國王,這類問題不必和婦女與教士討論”。太後知道以後,她和提督與安茹公爵的關系迅速惡化。威尼斯大使也有同感。他敏銳地寫道:“這場戰爭將維持他(科利尼)的權威、勢力和霸權,因為除他以外沒有人更適於領兵作戰,這場戰爭將會鞏固全體胡格諾派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他沒有發動戰爭,他就必須離開宮廷,因為他不敢直面對手,尤其是不敢直面痛恨自己的太後和亨利。”

凱瑟琳反對科利尼出兵尼德蘭是出於兩個考慮:她擔心西班牙報復,也擔心自己大權旁落,而這兩點似乎正是提督最初的目的。如果法國戰勝,查理將更接近這位胡格諾派導師,太後在政府中的影響將大大萎縮——甚至消失。而如果查理和科利尼戰敗,天主教徒將責怪凱瑟琳和查理,並且與菲利普二世聯手除掉凱瑟琳。當時,吉斯公爵對提督深惡痛絕(他堅信科利尼謀殺了其先父,並且未被追究),又對提督重回宮廷感到震驚,他唯恐天下不亂。12月底,巴黎的總督寫道:“在巴黎出現了越來越多吉斯家族的盟友,他們在各區租房住下,在夜間密謀……其中一項計劃是刺殺提督。”

幾周後,1572年1月,吉斯公爵在五百名士兵的護衛之下進入首都,想要尋求正義:他準備和科利尼進行決鬥,如果不行,就準備控告科利尼。盡管他最終未能如願,但他炫耀武力的舉動令城中占多數的天主教徒感到興奮,(和查理與凱瑟琳相比,)這位英俊的公爵很受天主教徒的歡迎。在這種氣氛下,一位有名的神父在聖母院(Notre-Dame)舉行了一場頗具煽動性的復活節布道,在布道中他宣稱:“如果國王下令要殺提督,那麽對提督手下留情將是一種邪惡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