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軍功章之瓦納戰役

軍團成立之初,由於規模太小,因而雖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成功嶄露頭角,但卻並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滅頂之災卻在不久之後降臨到他們的頭上: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急速擴張引起了中亞梟雄帖木兒的不安。1402年,帖木兒親率大軍攻入奧斯曼境內,與蘇丹巴耶濟德一世決戰於當時的帝國首都安卡拉近郊。由於種種因素所致,奧斯曼軍隊大敗,許多軍隊逃離戰場。加尼沙裏軍團忠心耿耿地護衛著蘇丹,結果被全部殲滅!

好在帖木兒並無徹底摧毀奧斯曼帝國的意向,在俘虜了巴耶濟德一世之後,他就撤軍回去了。帝國在經歷了十年的大空位和內戰之後,由巴耶濟德之子穆罕默德一世繼任蘇丹之位。穆罕默德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再對外擴張,全力進行內部建設。帝國的國力和軍隊終於漸漸恢復。到了穆罕默德之子穆拉德二世統治時期,由於帝國的歐洲封臣仍忠於蘇丹,德米舍梅制度得以重新開始實行(這一制度主要實施於帝國的歐洲行省),軍團也得以重建。

穆拉德二世改變了其父的和平政策,開始繼續向歐洲擴張,這導致了與歐洲強國匈牙利和威尼斯之間的一系列沖突,連綿不止的戰爭逐漸令穆拉德感到疲倦。1444年,在先後與匈牙利和東方的卡拉曼酋長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後,穆拉德宣布退位,讓位給12歲的兒子穆罕默德。

然而,年幼的蘇丹同時遭到了國內的貴族、軍政要人以及國外勢力的輕視。以匈牙利為首的歐洲各國勢力旋即聯合起來,撕毀和平協議,組成十字軍朝奧斯曼帝國進軍。於是,以坎達裏·哈利裏帕夏為首的貴族以蘇丹年齡太小、無法在危機時刻擔當大任為由,煽動加尼沙裏軍團起來叛亂,迫使穆罕默德退位。結果穆拉德二世還沒在東部過上幾天安生日子,就又得回來幹蘇丹的苦差事了。當然他是顧不上發牢騷的,因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擊退歐洲人的入侵。

歐洲聯軍是由教皇尤金四世和匈牙利王國共同發起的。主要由匈牙利和瓦拉幾亞、波西米亞和波蘭的軍隊組成。另有為數不多的捷克人、波斯尼亞人、克羅地亞人、保加利亞人、立陶宛人和魯塞尼亞人(烏克蘭人),以及教皇國軍隊和條頓騎士團。主要統軍將領有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將軍約翰·胡尼亞迪、教皇特使卡迪納爾·朱利安·切塞裏尼和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德拉庫(大名鼎鼎的吸血鬼的原型)之子米爾恰二世。聯軍名義上的最高指揮是瓦迪斯瓦夫三世,但實權掌握在胡尼亞迪手中,此人殊不簡單,曾多次擊敗奧斯曼軍,被歐洲人視為奧斯曼人的克星。

教皇、威尼斯、熱那亞艦隊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與此同時,聯軍的陸軍朝瓦爾納挺進,準備在那裏與海軍會合,然後由水路沿著地中海海岸而下,前往君士坦丁堡。為此他們一路只顧挺進,而將沿途的奧斯曼要塞棄之不顧。但他們到達瓦爾納的時候,發現已經無法按原計劃前進了,因為穆拉德二世親率的一支5萬人的大軍已經逼近了那裏。

在戰鬥爆發的前一天晚上,胡尼亞迪主持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教皇特使卡迪納爾·朱利安·切塞裏尼堅決主張迅速撤軍。但此時基督教軍隊被困在了黑海、瓦爾納湖、弗蘭加高原密林遍布的陡峭山坡以及敵軍中間難以動彈,撤退已不可能。切塞裏尼見狀,又提出了第二個建議:利用胡斯戰車修築起一道工事,並借此堅持到己方艦隊抵達。

胡斯戰車是匈牙利人的秘密武器之一。15世紀,捷克神學家胡斯教授因揭示教會斂財的惡行而被殘忍處死,這激怒了捷克人,掀開了歷時15年的“胡斯戰爭”的序幕。在戰爭中,一種“塔博爾車陣”的戰術成了捷克人的秘密武器。

這種戰術並不復雜:就是將一輛輛名叫“塔博爾”的四輪大車用鐵鏈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可移動的堡壘群。每輛大車均經過改造,變成了武裝戰車,並配有由18到21名士兵組成的戰鬥分隊:4到8名十字弓手,2名手炮手,6到8名裝備長矛和連枷的士兵,2人攜帶盾牌,2人駕車。大車內配備有一袋袋削尖的石塊,作為備用彈藥使用。在堡壘群內部部署有騎兵部隊。

大車陣以防禦性為主,據守在裏面的軍隊先是用火炮猛轟敵軍,當敵軍接近大車工事的時候,工事內部的十字弓手和手炮手將一齊開火,在近距離給敵軍造成更大的殺傷。經過這波無比猛烈的密集火力打擊後,敵軍士氣將一落千丈。此時,倘若防守方的指揮官認為時機合適,則戰役即將進入第二階段,大車方陣內的裝備劍、連枷、長柄類武器的步兵與騎兵會一擁而出,朝已經變得疲乏不堪的敵人殺去。此時敵人將末日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