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連三月(1937年7月~10月) 太原淪陷(第3/7頁)

日軍近了,又近了。

進入中國守軍陣地百米之內時,羅芳珪一聲令下,陣地兩翼的捷克式機槍組成強大的交叉火力網,同時開火,手榴彈雨點般砸向日軍,十分鐘內,日軍的這兩個中隊就全部報銷了。

4個小時後,中國陣地不失。這時候,日軍30多輛坦克已經氣喘籲籲地趕到。日軍再次發起猛攻,到8月13日,羅芳珪團傷亡開始增大。

當年日軍的坦克,尤其是輕型坦克,有點像超級玩具,不但樣子卡通,而且裝甲不厚,炮火也一般。但由於不少中國士兵沒見過坦克,所以還是有一定的威懾力的。對付坦克,辦法也簡單:炸履帶。

羅芳珪叫士兵2人一組,匍匐著摸過去12名,每個人都揣著手槍,胳膊下夾著集束手榴彈。靠近坦克後,把手榴彈塞向坦克下面,然後迅速滾向一邊。隨著連續的爆炸聲,有4輛坦克癱了。但在隨後的戰鬥中,羅芳珪肩部和肋部中彈,負了重傷,到26日全團官兵已經戰死1000余人。

羅芳珪團浴血南口時,其他陣地上的第13軍守軍也與日軍陷入了激烈的戰鬥。

到8月16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部不得不調板垣第5師團加入對南口的圍攻。

對板垣來說,這次他不再是簾子後面的參謀,而是提著刀上陣的中將師團長了。他在1937年3月上任之前,石原莞爾想推薦已當上關東軍參謀長的板垣做陸軍大臣,但陸軍次官梅津美治郎反對,於是作罷。

板垣指揮的是來自廣島的第5師團。

日本軍隊的編成有個特點:以聯隊為單位,某個聯隊的士兵,集中來自日本的一個區域。也就是說,每支部隊的戰鬥力,跟編成地的居民特點即民風有密切關系。如第4師團在大阪編成,士兵來自大阪及其周邊,這一帶居民素重商業,民風精細,戰鬥力自然也就不行。而熊本(熊本縣)、金澤(石川縣)、鹿兒島(鹿兒島縣)、鯖江(福井縣)等地,民風強悍,組成的部隊戰鬥力也就很強。尤其是九州島的熊本、大分、佐賀等縣,向來盛產將佐,士兵更是能打。

廣島雖然位於日本的本州島,第5師團的士兵來自廣島、島根、山口三縣,但士兵的戰鬥力可比九州兵。日清甲午戰爭爆發後,第5師團在朝鮮登陸,成為日本現代陸軍諸師團中第一個與外國軍隊對陣的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作為主力直撲新加坡,俘虜10萬英軍,成為該師團輝煌的頂點,那時候的師團長正好是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

現在板垣指揮的第5師團,轄第9旅團(旅團長國崎登少將)和第21旅團(旅團長三浦敏事少將),下面是步兵第11聯隊(聯隊長長野佑一郎大佐)、步兵第41聯隊(聯隊長山田鐵二郎大佐)、步兵第21聯隊(聯隊長栗飯原秀大佐)、步兵第43聯隊(聯隊長大場四平大佐),以及野炮兵、騎兵、工兵和輜重兵聯隊。

於是小湯一下子危急起來。

早在8月13日,南京就把衛立煌(行伍出身,安徽合肥人)第14軍派了過去,從石家莊增援南口、懷淶一線。日本人雖然愛吃幹飯,但終究不是吃幹飯的。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部隨即從第6師團中抽出牛島滿(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0期,鹿兒島縣人)旅團在門頭溝進行攔截。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又親自跟閻錫山電聯,問能不能把傅作義第35軍派過去增援南口。閻錫山痛快地答應了。但傅作義剛到懷淶助戰沒兩天,就又不得不回去:因為東條英機率察哈爾派遣兵團已直撲張家口。不過傅作義還真夠意思,把帶來的主力給小湯指揮,自己只帶了兩個旅回援張家口。這件事叫小湯記了一輩子,後來一直稱傅作義為“傅大哥”。

但板垣的第5師團果然能打。到8月25日,在連續陷落中國守軍陣地後,又猛攻橫嶺城和居庸關,長城線上的守軍很快處於被日軍包圍的態勢。26日午後,湯恩伯只好下令突圍,南口、懷淶一線失守,其本人退到涿鹿,到此時第13軍兩萬多人,跟日軍血拼掉了一半。

張家口那邊,東條英機也惦記著露一手。這一點對他來說很重要。他不是給板垣看,而是給後者軍中最好的朋友石原莞爾看。石原其實死也看不上東條,後來石原被逐出陸軍中央,下放到關東軍當副參謀長,而參謀長正是東條,兩個人一直吵架,最後雙雙被調離關東軍。

這裏的中國守軍的前敵總指揮是從第29軍師長升任第68軍軍長的劉汝明(行伍出身,河北獻縣人)。在過去第29軍那批人裏,劉雖然幹到師長,但卻屬於不起眼的人物,在打仗這件事上難稱出人頭地,他的對手東條英機更是如此。石原為什麽瞧不起東條,就是因為此人除了有點毅力外,其他無可道之處(石原曾嘲諷東條,無論升到什麽位置,腦子仍是上等兵)。但在此時的張家口,你還別說,東條還真沒費多大的勁。因為此時日軍正氣盛,所以進展得十分順利,到8月24日已切斷平綏鐵路,三天後就攻陷張家口。隨後,東條率軍沿平綏線兩側進犯,到9月11日,大同、包頭、歸綏(呼和浩特)等重要城市依次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