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少年功與名 第九十六章 聖意難測(第2/6頁)

朱元璋被拍得龍顏大悅,哈哈笑道:“好,好,這樣很好。”

蕭凡仔細琢磨這句話,卻還是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是說朱棣和黃子澄對自己生氣很好?還是自己不關心他們二人,眼中只有皇帝的這種態度很好?

跟皇帝打交道,真是件費腦子的事啊。

“蕭凡,你可知朕昨夜為何下旨要你來處置燕王和黃子澄的爭鬥之事?”

“臣愚鈍,不敢妄揣天意。”

朱元璋仍舊一臉意味深長的笑:“朕還是那句話,用心多想想,自己去體會,做官與做人的道理一樣,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領悟的,你若悟性不夠,便活該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

※※※

蕭凡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待到殿外的陽光微微刺痛他的雙眼,他才長長的舒了口氣,初春微寒的輕風一吹,被冷汗浸濕的後背頓時寒意森森,他情不自禁的打了個哆嗦。

整了整頭上的官帽,蕭凡擡腳往宮外承天門走去。

一邊走腦子裏一邊思考。

朱元璋說了兩次“用心多想想”的話,到底用意在哪裏呢?

做了錯事為何不殺他?為何還讓他處置朱棣和黃子澄鬥毆之事?

是啊,為什麽呢?按朱元璋的脾氣性子,這位爺可是中國歷朝暴君中排得上名號的人物呀,死在他刀下的大臣有多少,數都數不清,他為何偏偏放過了自己?難道因為自己長得帥?可是長得再帥,這張臉也不能當免死金牌使呀。

朱棣與黃子澄鬥毆本是自己一手策劃,卻偏偏又讓自己去處置他們,一個是當今皇子,一個是四品儒臣,任哪一個的分量都比自己重得多,若非聖旨壓著他們,他們肯讓自己處置才怪,朱元璋讓自己處置的目的何在……

蕭凡傷腦筋啊,朱元璋打了一套迷蹤拳,打完收工,這讓自己怎麽猜他的用意?可是直覺又告訴他,必須要好好想想朱元璋的用意,想明白了,也許對自己的仕途有很大的幫助,最少也有個指導性的大方向,只要自己把握住了這個方向,與朱元璋的步調保持一致,那麽自己脖子上的這顆腦袋便能安安穩穩的繼續長在脖子上。

蕭凡皺著眉,在沉思中慢慢走到了承天門。金水橋下,一泓清水悠悠蕩蕩,由東往西流淌。清水深可見底,連河床上的卵石形狀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陽光照耀下,折射出粼粼波光。

蕭凡站在金水橋上,目光呆滯的望著橋下的清水,楞楞的看了許久,忽然如同被雷擊中了一般,渾身一激靈,頓時豁然開朗。

一句很有名的話在腦中出現:“水至清則無魚。”

他終於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

朝堂,清流,奸臣,黨爭,制衡……

這些關鍵詞如走馬觀燈似的,一一在他腦海中掠過。

把它們串聯起來,便形成了一個中心思想:水至清則無魚。

對皇帝來說,朝堂之中無論是清流還是奸臣,都有著他們的用處,不用皇帝操心,這些人會按自己的成分自動結成一個黨,朝堂的人際關系裏,清流或奸臣都有自己的圈子,兩個大圈子或許也有交集,並非世人想的那樣正邪不兩立,大圈子裏面還有著小圈子,各自的小圈子又與別的圈子形成交集或對立,總而言之,朝堂的圈子很復雜,但是對於有能力的皇帝來說,大臣們的成分越復雜,就越有利於皇帝對朝政和大臣的掌握,雖然口口聲聲說著“禁絕黨爭,黨爭乃亡國之道”等等,可實際上皇帝對黨爭是持歡迎態度的。

一派勢強,對至高無上的皇權產生了影響,那就拉攏另一派,借另一派之手,打壓勢強的一派,被拉攏的一派趁勢崛起,皇帝再扶持一派,繼續打壓崛起的一派……

這就是制衡,這就是權術,這就是帝王之道。皇帝從登基到死去,一輩子只幹了這一件事,彈壓,扶持,制衡,維持朝堂內的平衡和穩定,然後整個朝堂又推動著這個國家緩緩前行。

把這層意思引申到蕭凡身上,朱元璋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

如今的朝堂,經過多次清洗,官員的流動性實在太大,於是朝堂中便只剩下以黃子澄,黃觀這樣的腐儒為首的清流派,清流日漸勢大,朱元璋感到了不安,盡管他們以忠臣自居,可在皇帝眼中,結黨就是結黨,沒有忠奸之分,不論什麽成分的黨派,勢大就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於是朱元璋打算另外扶持一派大臣,與這幫酸腐儒臣對立,這樣才能達到朝堂的平衡,扶持哪個大臣呢?這時蕭凡出現在朱元璋眼裏。

蕭凡的同進士出身,他與朱允炆可以說有著患難過命的交情,他與黃子澄等人天生的敵對立場,最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評價蕭凡不是個好人。

既然黃子澄等人常以忠臣標榜自己,那麽與忠臣作對的是什麽人?當然是壞人,是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