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赴揚州(第2/4頁)

胖子的語氣隱隱含著幾分怒氣,書房內幾位大臣互望一眼,紛紛垂頭嘆息,不敢接話。

沉默半晌,禮部尚書楊篤清低聲道:“皇上,禮樂崩壞,人心不古,滋生邪念,此乃逆天道罔民心,大逆之舉也!吾皇即位時日尚短,首要之舉,當重教化,尊儒術,令天下臣民重拾君臣之道,遵從三綱五常之誨,假以時日,臣民皆知君君臣臣的道理,天下靖矣。”

胖子緩緩點頭,掃視眾臣,強笑道:“楊尚書之言,很有道理,朕當繼先皇之志,召群臣商議,盡快定出教化臣民的具體章程。——不過,現在的燃眉之事,乃是如何應對泰王不臣之舉,各位愛卿可有良策?”

禦史中丞鄭儒起身稟道:“皇上。泰王大逆之舉不容姑息,老臣以為,泰王的陰謀既被方大人發現,趁著泰王此時準備不足,實力尚小,不如命方大人領兵平叛,在泰王還未公然起兵謀反之時,盡快將其拿下,將其爪牙逆從一網打盡,消彌兵災於無形……”

“鄭大人此言差矣!老臣以為萬萬不可!”

魏承德起身駁道:“皇上,兵者,兇器也,不到萬不得已,切莫妄動刀兵。休說如今國庫空虛,糧餉不足,此時若再起兵平叛,耗費錢糧巨大,實不合時宜,便是為了吾皇之名位威望計,此刻也委實不宜大動幹戈,請皇上三思!”

胖子眼睛眯成了兩條小縫:“魏大人可否為朕詳細說說?朕之名位威望,跟平滅叛亂有何關系?”

魏承德道:“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天下任何事情,都是有了正式的說法以後,才能盡付而行,恕老臣直言,皇上剛剛登基,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民間,威望和根基尚未穩固,臣民和四夷皆在睜大眼睛盯著皇上,看皇上到底有何作為,新皇登基尚月余,便大張旗鼓起兵平滅叛亂,豈不是給臣民們留下一個窮兵黷武的暴君印象?印象一旦產生,將來皇上若再想收攏人心,不知還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皇上,叛亂易平,民心不易收啊!得失之間,還請皇上斟酌。”

魏承德侍奉兩代帝王,任兵部尚書多年,德高望重,這番老成謀國之語說出來,書房內眾臣紛紛點頭贊同,魏大人說得不錯,輕易便起大軍平叛,實在對皇上的聲名不利,更何況先皇在世之時,平潘文遠和前太子之叛亂,天下百姓早已人心惶惶,若新皇也重蹈覆轍,恐怕百姓們愈發惶然,到時民心思變,朝廷會得不償失。

胖子閉上眼,肥肥的手指不輕不重的敲擊著椅子的扶手,半晌後,他睜開眼,望著魏承德道:“老大人說得有理,朕倒是疏忽了這一點,依老大人之見,此事當如何處置才好?”

魏承德捋了捋胡須,微笑道:“方錚方大人此時正在江南代天子巡視,比我們更熟悉江南的情勢,此時想必他已有了主張,之所以上這份奏章,乃是擔心朝中大臣言官們說他有獨斷專橫之嫌,故而上奏章請旨,皇上不如下道旨意給他,說個大概,方大人會知道怎麽做的。”

胖子笑了:“不錯,方錚那家夥一肚子鬼主意,朕又何必再畫蛇添足?來人,傳旨,命方錚便宜行事,告訴他,泰王之事不能大張旗鼓,叫他想辦法悄悄把泰王抓捕起來,押回京城……”

魏承德插言道:“皇上,泰王既已藏匿,要抓捕他恐怕很難,為防萬一,皇上還是應當調動兵馬待命,以便隨時應付緊急情況,依老臣之見,皇上可調徽州駐軍守住江南之北面,調楚地駐軍守住江南之西面,馮仇刀將軍正隨侍方大人左右,不如再調其麾下之龍武軍北出京城,守住江南之南面,如此,三路大軍對江南形成三面合圍之勢,若萬一泰王真的起兵謀反,皇上可授方錚兵馬指揮之權,全力撲滅叛亂,朝廷也不用慌慌張張迎戰了。”

胖子思索良久,終於點頭道:“準奏。”

旨意到達蘇州,方錚率隨行官員跪接聖旨後,整個欽差行館頓時忙亂起來。

“快快快!動作快點!老子要馬上動身去揚州,你們都跟我走……”方錚攏著雙手,罵罵咧咧。

“哎!小心點兒!這些東西很貴重,摔壞了老子非揍死你不可!”方錚心疼的注視著一扇名貴的白玉屏風被雜役們七手八腳搬上了大門外的馬車。

這些貴重的東西是不義之財,前些日子方錚明目張膽打著收賄的旗號,將七府知府誆到蘇州城,一股腦兒全拿下扔進了大牢,當然,知府們給欽差大人孝敬的禮物,方錚也毫不客氣的笑納了,報國忠君之余,自己也順便發筆橫財,實在是一舉兩得。

馮仇刀走過來,低聲道:“方大人,要不要我先領兵去揚州?那裏是泰王的封地,處處兇險,還是先開道戒備一下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