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橫掃千軍如卷席 第一節 形勢(第2/3頁)

孫承宗許諾的物資也正在流入長生島。大量的糧食是眼下最急迫的物資,遼東經略一口氣送來了五萬石。據孫大人說幾個月內還會有五萬石被送來長生島。黃石明白無論遼南的局面如何紅火,明廷的戰略重心都不可以過分向遼南或遼東傾斜。畢竟遼西拱衛山海、京畿,朝廷也一直覺得萬一後金直趨北京,那遼南、遼東的軍隊根本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自從穿越以來,黃石一直依靠對歷史的先知先覺為自己謀求利益,但他依靠這個能力獲得的越多,他對歷史的幹擾就越大。天啟元年以來,後金軍對廣寧和遼南的兩次大規模戰略進攻都被黃石攪了局,第一次後金軍所得與黃石前世相比可以稱得上是極為有限,而這次對遼南的大攻勢根本就是得不償失。

在黃石的記憶裏。數個月後努爾哈赤就要去遼西搶劫了。這次搶劫行為會引發著名的寧遠大戰。但在黃石的前世,努爾哈赤敢去遼西作案的前提有三:第一、遼東的東江本部和右協在天啟四年遭到了慘重損失,努爾哈赤認為毛文龍沒有力量進攻了;第二、遼南本來被後金軍徹底打殘了,原本歷史上接任旅順的張攀也從來沒有指揮過大戰,他是靠三年來勤勤懇懇地轉運物資、人員積功而來的地位。第三、就是天啟五年的遼北戰役以皇太極大獲全勝告終,林丹汗遠遁入草原導致後金北方沒有什麽壓力了。

但現在對後金方面來說,遼南的局勢變得非常嚴峻。原本歷史上抽調走的兩紅旗現在不但不能抽走,而且還無法獨立面對遼南明軍的軍事壓力。遼東明軍在南關大捷的刺激下也積極準備進攻,鑲藍旗雖然是個超級大旗,但負擔也一日重過一日。最後根據遼東經略府的塘報來看,本應在天啟五年二月底結束的遼北戰爭現在也還在持續。原本二月就該去增援科爾沁蒙古的正白旗這段時間以來一直被包圍在南關,而且努爾哈赤為了救人還從遼北抽調了鑲黃旗南下。

這樣,黃石就不清楚他知道的歷史還能剩下多少了。

長生島的炮兵也還在緊鑼密鼓地操練著,在範樂由的建議下,一些嶄新地測量工具也被木匠制造出來了。這些工具讓黃石感覺很新鮮,事實證明也蠻好用的。據範樂由說這些工具在歐洲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了,這讓黃石對鄧肯的“炮兵軍官”身份產生了些懷疑。一個“合格”的炮兵軍官怎麽會忘記他總是握在手裏的測距工具呢?聯想到鄧肯這廝在歐洲混不下去才跑來中國討生活,黃石心裏的疑雲就更重了。

當然,鄧肯的炮鑄得還是不錯的。這說明他和炮兵還是有不少關系的。黃石甚至覺得鄧肯鑄炮的水平比他操練炮兵地水平要高多了。不過黃石已經打算把這些疑問永遠埋在心底了,無論鄧肯過去是不是合格的炮兵軍官,他在南關一戰表現出來的勇氣、榮譽感和職業自豪感已經為他贏得了黃石的認可。新的大炮現在是沒得鑄了,此時黑島艦隊長領著那些海船正在行駛去日本的路上。希望這次能有不錯的收獲。

鮑九孫正在對黃石做單獨的面對面報告,他介紹了幾次戰役後,長生島軍工部門對長槍和火銃的不少改進建議,比如槍刃問題。

軍工單位提供的一份圖紙上,一尺五的槍刃被加長到了二尺五,黃石看圖紙的時候,鮑九孫就按照長生島一般的習慣,自顧自地拖了個扳凳坐下然後開始發言:“雖然我軍的槍刃長度遠遠超過一般的長槍,但南關一戰還是有不少長槍被建奴削斷了。所以卑職建議把槍刃再次加長。”

說著鮑九孫就替黃石翻了一頁,露出下面的另一張圖紙:“或者在槍刃後加上至少一尺的套管,這樣應該也可以保護槍杆了。”

兩個人邊討論邊做決定,最後黃石點著頭許可了大部分的改進。這些改進將會進行試工,消耗的工時和改進後的效果都會被記錄下來,作為最後定策的依據。

翻到最後一張圖紙的時候,黃石看得愣了好半天。一邊的鮑九孫得意洋洋地享用了一番長官的驚訝,才對著還在愣神的黃石出聲說道:“大人明鑒,這是長生島軍工司計劃制造的新式兵器,卑職敢為大人講解一下……”

聽過了講解以後,黃石立刻追問道:“這兵器什麽時候能裝備部隊?”

“下個月應該就可以開始測試了,一切順利的話六個月以內可以裝備部隊。”

“很好,我會和楊遊擊說,全力支持這種兵器的制造和測試,但是……”黃石用最嚴肅的語氣告誡鮑九孫:“這個兵器絕不能被外人知道,所有的制造和測試都轉去中島進行。”

天啟五年四月初,寬甸。

東江軍和後金軍的戰線僵持在大奠堡已經有不少時候了,東江右協指揮官陳繼盛副將本來一直是主張穩健的,所以近一年來明軍和後金軍的交戰並不多。可是最近東江右協的官兵裏流傳著對陳繼盛很不妙的流言。不少人都偷偷摸摸地私下議論陳副將的眼力,據說正是因為陳繼盛的阻止,東江本部和右協的兵力才沒有向遼南投入。結果讓建奴從東江名將黃石的眼皮底下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