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萬仞指峰能擔否 第四十一節 重任(第3/6頁)

按照規矩黃石聽到那個“欽此”地“此”字時,就應該立刻拜倒山呼萬歲。只是這聖旨雖然是恩旨,但一旦黃石接了下來。那遼東如何發展他就再也難以幹涉了。奢安之亂雖然亦是大禍,但畢竟歷史已經證明,明廷的力量是完全足以將其平息的,而後金則完全不同,黃石一天不看到後金政權咽下最後一口氣,他一天就不能把心放下來。

不過黃石並不是文臣,作為一個武將他要是拒絕接旨,那就實在有些太說不過去了。更進一步說,現在天啟發給黃石的這份聖旨經過了皇帝下中旨,內閣擬票、擬詔。然後皇帝用璽,內閣首輔副簽這整個一套流程,就是文臣也根本沒有封駁這份聖旨的權利。

何況黃石現在所處地天啟朝還算朝綱嚴謹,他在腦子裏回憶了一遍明朝武將威福自操地行為,那也都是崇禎朝中葉以後地事情了,現在黃石如果拒絕接旨的話,恐怕就會為千夫所指,以往黃石辛苦攢下的一點好名聲也會付之東流。

黃石思來想去。如果一定不接這道旨的話,那也就只有辭官一條路了,不過黃石作為武將既不容易辭官,他也根本不會選擇這樣的一條路。

心有不甘的黃石實在沒有想出什麽說得過去的理由,最後只好重重地拜服了下去:“恭請天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聖躬安。”

黃石聞言挺身跪直,停頓了一秒後再次大禮叩拜下去:“恭謝天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天恩浩蕩。”

再一次重復了跪起、叩拜的動作,黃石俯首應旨道:“永服辭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宜厲乃誠。”

第三次山呼萬歲後。黃石總算是完成了接旨地全過程,他長身而起的時候,那個宣旨的使者也換上了一幅笑臉,趨前一步雙手把聖旨捧到了黃石的面前,嘴裏還一個勁地說著:“恭喜黃帥。恭喜黃大帥了。”

黃石深吸了一口氣把這重逾泰山的聖旨接過,正要叫部下給這位使者拿賞錢,卻見那使者又把臉一扳,退開兩步高聲叫道:“吳穆接旨!”

……

拿了兩份賞錢的使者被請到老營的中軍帳中。聖旨既然已經不在身,這個太監的地位立刻就遠遠低於黃石和吳穆了。不過黃石和吳穆兩個人自然也不會托大,他倆一定要讓使者坐首席。那使者不過是個小宦官。自然扭扭捏捏地不敢入座。最後黃石和吳穆一左一右,強行把那使者拖到椅子旁按著他坐下,就好像坐這個位置並不是他的權利,而是責任和義務一般。

雖然黃石腹中一直在盤算著自己的心思,不過他臉上可不敢顯露出一絲一毫的不快。今天的這份聖旨實在是大大的恩旨。其中更蘊含著天啟的深切期望。如果這個時候黃石說什麽煞風景的話,一旦流傳到京師就很可能會被文官扣上一個“心存怨望”的帽子。就算是天啟心裏也可能會很失望的。

自從第一次去北京陛見天子後,天啟皇帝一直是黃石最大的靠山,現在朝中地人無論賢愚,都已經絕不敢在皇帝面前說黃石的壞話了,對於這種情況黃石自己也是心裏有數,所以他自然不會去拆自己的台而公然抗旨。

“剛才公公宣旨的時候,末將真是歡喜壞了,只覺得腦袋裏就這麽‘轟’的一下子,頓時就是一邊蒼白,半晌什麽都不知道。”黃石一手端著酒杯給使者敬酒,另一只手則在自己的腦袋前後比劃,拼命形容自己當時是如何的興奮和感動。

那個使者臉上滿是寬厚地理解之色,微笑著對黃石說道:“黃帥忠君愛國,人所共知,自此出任四省提督也是實至名歸,咱家宣旨的時候,心裏也一直替黃帥高興呢。”

“粗鄙之人,竟然一時都忘了應旨,讓公公見笑了。”黃石摸了摸腦袋,訕訕地笑了一下,臉上滿是不好意思的神情。

“人之常情,人之常情嘛。”那使者不以為意地笑了幾聲,忍不住炫耀了起來:‘黃帥有所不知,以往咱家去宣讀恩旨的時候,還有人曾歡喜得從地上跳起來過。黃帥今天行止如常,並沒有失禮的地方,完全不必放在心上啊。”

“公公果然是見多識廣,末將佩服之至。”

和強作歡顏的黃石不同,吳穆則是真心實意地感到高興。多年以前他因為走投無路而不得已入宮,那個時候明廷原本計劃要召三百名新太監,可是當時趕往紫禁城報名的人足足有兩千多人。已經好幾天沒有吃上飯的吳穆拋下了一切自尊,在管事的太監面前百般懇求,可還是差點被轟了出去。

時至今日吳穆還記得當時地突然變化,一個看起來似乎是個大人物的太監正好過來巡視一圈。或許是當時心情好、或許是吳穆地樣子讓他感到可憐,那個大人物隨手就指了一下:“咱家看他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