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了解皇帝(第2/3頁)

“微臣記得此人,賴都尉想必寫過疏策吧?”

“平海盜策,這三人都寫了,賴冰文被兵部評為一等,朕也以為如此。這些疏策就是你送來的。”

“微臣只看格式是否合乎規範、文字是否有錯漏,對內容不甚上心。”

中書省掌管公文來往,該記的記、該忘的忘,這也是一種本事,至於皇帝信不信,就是另一回事了。

韓孺子笑道:“對這位賴冰文,你怎麽看?”

“武帝後期四海晏平,外無強敵,內無大盜,賴都尉在那時選擇投筆從戎,必有特殊原因,微臣建議陛下先查清楚。”

“你既然記得賴冰文這個人,不記得他當時為何棄文從武、遠離京城嗎?”

“微臣不記得,微臣天性喜靜,平時不愛與人交往,對朝中大事小情極少了解,只對名字有點印象。”

皇帝很滿意,擡手道:“瞧,這就是朕所需要的:判斷一名將軍合不合格,未必非得看他的軍功,一名合格的中書省官吏,也能給朕極好的參謀,比如你南直勁,比如之前的趙若素。”

拐了一個大彎,皇帝終於觸及到了正題。

韓孺子當然不是隨便拐彎抹角,對這三人他覺得都不錯,但也都不是完全滿意,真的需要一些外人的建議,南直勁剛才那些分析,對他頗有啟發。

南直勁心中卻是一震,差點又要跪下,沉默了一會,說:“趙若素雖然年輕些,但是見解獨到,比微臣更適合參謀政務。”

“可惜,這麽優秀的一位中書舍人,先是辭官不做,隨後消失不見,朕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朕做錯了什麽,以至於天下英俊紛紛遠遁?”

南直勁沒堅持住,再次跪下,皇帝命他平身,他只好又站起來,“微臣愚見,以為趙若素失蹤必有其它原因,絕非躲避陛下?”

“這樣就好。你和趙若素同在中書省為臣,應該比較熟悉,你覺得他還會再回來嗎?”

“微臣……不知……”

韓孺子沒有發怒,但是端正顏色,“你剛才說自己不了解朝中的大事小情,可你了解大楚嗎?”

南直勁面露困惑,沒明白皇帝的意思。

“匈奴攻入關內,百年所罕見,先不管西方是否真有強敵,匈奴就是大楚眼下最大的威脅,雖說達成和議,但是雙方互不信任,要不了多久,匈奴大軍又會卷土重來,你覺得大楚有能力禦敵於國門之外嗎?”

“有陛下在……”

“不不,從你中書舍人的經驗來看待這個威脅,你在武帝時就已在中書省任職,正好做個比較。”

南直勁想了好一會,“微臣記得,武帝二十三年,北疆來的奏章絡繹不絕,占據了全部奏章的將近一半,內容盡是建城、駐兵、水草、馬匹等事,兩年之後,楚軍大破匈奴,終武帝一朝,再無敗績。如今來自北疆的奏章大為減少,內容則多是修城、棄城、用度不足等事,微臣不敢斷言,但是有備方能無患,大楚現在的準備……似乎不太充足。”

“原因何在?”皇帝追問。

“官庫空虛、內患繁多,無力支援北疆。”

“這正是朕所念念不忘者,朕被困晉城時,親眼見到左察禦史蕭大人為國盡忠,不愧朝廷棟梁之臣,朕以為,大楚之衰弱,朝廷無罪,群臣無罪,皆朕一人之過,朕但望眾卿努力,令朕無後顧之憂,得以專心除內患、滅強敵。”

南直勁第三次跪下,磕頭不止。

韓孺子也沒讓他平身,等了一會,說:“要說了解,整個中書省、乃至整個朝廷,就數你對朕最為了解吧?”

南直勁癱坐在地上,一臉驚慌,“趙若素……他已經說了?”

韓孺子搖搖頭,“他什麽都沒說,朕是自己看出來的:在你被扣押之前,中書省送來的奏章排列有序,頗合朕的心意,就像是知道朕會對哪些奏章感興趣,特意放在上面,讓朕最先看到。自從趙若素失蹤、你被留下之後,奏章排序一天比一天混亂,前後對比太明顯了,朕不能不注意到。”

南直勁汗流浹背,他當然了解皇帝,但還是低估了皇帝的聰明才智。

韓孺子有一句話沒說,中書舍人能將皇帝感興趣的奏章擺在上面,自然也能將一些特別的奏章藏在中間,正好是皇帝稍感疲憊、心事又不在批閱時看到,囫圇通過,忽略了其中的真實含義。

中書省將宰相的那份回復藏在中間,弄巧成拙,他們真是需要南直勁、趙若素這樣的吏員。

這就是為什麽中書舍人如此重要的原因,但是培養起來太難了,老吏南直勁之後,就只有趙若素能接班,他的辭官,甚至要直接為皇帝效力,對中書省、對朝中大臣影響深遠。

趙若素不會被殺死,韓孺子相信他正被關在某處,接受苦口婆心的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