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有還是沒有(第4/4頁)

司農桓範將這個問題拋給曹爽,希望他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曹爽很快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能。

曹爽之所以回答得這麽爽快只因為他得到了兩個人的口信。

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從都城帶給他的口信。

此二人說,太傅司馬懿只因為將軍位高權重,心裏怕怕,所以這次才搞上一搞。主要目的是要削去將軍兵權,沒別的意思。將軍可早歸城中。

並且在此二人之後,殿中校尉尹大目也帶來了口信,說太傅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絕對沒別的意思。有蔣太尉擔保書一封在此。希望將軍早歸城中。

曹爽由是相信了兩樣東西:口信和擔保書。

他就此交出了印綬。先把代表武裝權力的印綬托人帶給司馬懿,以表示他回城的決心。

主簿楊綜哭了。他是司農桓範之後又一個看清事實真相的人。曹爽現在交出武裝力量,自縛去降,結果只能是一個——死翹翹。

當然主簿楊綜比較有文化,他沒有用“死翹翹”這個詞來表示曹爽的結局,而是用了“東市受戮”四個字,意思是曹爽如果歸去,一定會被司馬懿拉到東市去砍上一刀,從而結束他蠢蠢欲動卻到底沒什麽大成就的一生。

曹爽卻不相信自己的未來會如此暗淡。他現在只相信一個人的心——司馬懿。

曹爽以為,世上事無非是人心換人心。誰的心不曾柔軟?自己已然交出一切,司馬懿難道還想要的更多?

大家都是在江湖上混的,拜托,不要趕盡殺絕好不好?此時的曹爽猶如一個道德家,對世事充滿了天真的想象和因果輪回的報應觀。

他要和司馬懿心心相印——在交出兵權後,曹爽充滿憧憬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太傅必不失信於我。”

司馬懿肯定不會騙我的。

司馬懿果真不會失信於曹爽嗎?沒有人相信這一點。

除了曹爽自己。

因為他手下的兵們作鳥獸散了。這是個人心惶惶的時代,每一個人都緊緊地跟權力在一起,跟武裝在一起。當曹爽交出兵權後,他手下的兵們分明感覺到了某種危險的臨近,“盡皆四散”。

這是個危險的信號,但曹爽卻不以為然。他只一味地認為世人太過功利。聚散兩依依,依的是什麽,不是情感,而是物質。

曹爽回城了,但他發現可能用“回家”兩個字更合適一些。因為這個城市與他無關,他被關在了家裏。

司馬懿用大鎖鎖門,同時派了八百人圍守他的家,美其名曰保護曹爽。

曹爽不知道自己是被保護還是被監禁。在這個世界上,過度的保護就是監禁,而所有動聽的名詞背後,其實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用心。

曹爽就感覺到了司馬懿的用心。只是他未能真切地分辨司馬懿的用心是良苦用心還是不可告人的用心。他需要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很快他就得到了。

司馬懿是良苦用心。

起碼曹爽自己這麽認為。

他向司馬懿寫信借米,司馬懿馬上派人送給他一百斛米,恭恭敬敬地運到曹府。曹爽通過這樣的實驗終於確切地知道,自己罪不至死。

司馬懿的一顆心還是柔軟的,否則,無法解釋司馬懿的送米之舉。

但是幾天之後,曹爽感覺到自己太天真了。

因為他和兄弟三人,被司馬懿斬於市曹,與此同時司馬懿還滅其三族。曹爽家族的家產財物,也全都被查抄了。

一步到位,曹爽和他的家族人間蒸發了。

曹爽這才知道,別人送你米並不是讓你活的意思,而別人用刀指著你也不是馬上讓你死。死和活其實都掌握在自己手裏。

掌握在自己對世事的洞察和選擇上。

當初為什麽選擇回來呢?

放不下城裏的親人,回來就能挽救他們嗎?

還有,有些東西是沒有退路的,所謂棄官為富家翁,真能為富家翁嗎?自欺欺人罷了。

總而言之,曹爽在臨死之前悟到了很多人生真諦,遺憾的是,這些人生真諦對他沒有任何用處——他用不上了,也不能與任何人分享。曹爽悲哀地發現,自己用全部的身家性命換來的這些經驗教訓竟要爛在自己腦子裏,交易不出去,他這一生,不可謂不失敗。

一個關於人生博弈的故事就此落下帷幕。

但是,帷幕不會永遠落下,因為很多人都在重復曹爽的故事。過去,現在和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