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第4/7頁)

老父教會了張良“忍”,這在蘇軾《留侯論》中就已談過,但他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光只有“忍”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忍”到底為了什麽?沒有目的地忍耐,和縮頭烏龜有何不同?

事實上,老父教張良的還有第二個道理。

故事的第二個道理

我們看故事接下來的發展,這裏先把後面這段全部看一遍,再問各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這個故事其實各位都很熟悉,我要問的問題是:

在上面這段文字中,最關鍵的是哪幾個字?

讀一本書或讀一篇文章,想要知道自己讀懂了沒有,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這一篇文字中找出它最關鍵的概念是什麽?在剛才的這一段短文之中,最關鍵的兩個字是什麽?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才叫真的讀懂了,如果你還是不明白,那就沒讀懂。

我相信聰明的朋友已經發現了,最關鍵的兩個字就是“先”與“後”。如果說得更精練,其實就是爭“先”。

各位看到這裏,或許會問:“先與後重要嗎?”

兵法雲:“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這兩個字太重要了。你們看後文就會知道,老父最後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因此可以知道他是要教張良兵法。

《六韜》(《太公兵法》)

而兵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與“後”兩個字。“制人”與“受制於人”,相去有天壤之別,在兵法上再沒有什麽比這更重要的東西了。

老父就是借跟張良約會這個事情,來點化他什麽叫作“先”,什麽叫作“後”。

各位看到這裏,或許會說:“哦,我們都懂了,原來就是要教張良‘先’的道理。”

說真話,這樣恐怕還是沒懂。我說過這門課程的重點在於“思辨”,所以各位不要看到什麽,就只是記憶下來,而是要接著往下想。

如果自己什麽都不想,只是別人說什麽就是什麽,那不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大家聽我說“先”與“後”,好像都明白了,那請問各位:

什麽是先?

有的人會回答:“先,就是比人家早。”這答案說得也沒有錯,但是你想比人家早,人家難道不想比你早嗎?你怎麽才能確定,你一定能比人家早呢?如果一切都在不確定之中,那不過就是“相對的先”。一定能比人家早才叫作“絕對的先”,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你看老父和張良約會的這段文字裏面,天已經全亮時,他去約會的地方,老父已經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於是再約五日後早會,卻沒有指定時刻。五天以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去了。如果各位是都市的孩子,大概不太清楚這是什麽意思。如果你是農村的孩子,就會知道雞叫的時候,其實天還沒有亮,還是黑夜的狀態。

這次張良天還沒亮就去了,結果老父又先在,再次生氣地說:“後,何也?”

如果你是張良,你已經跟人約會兩次了,人家都比你更“先”。試問:

你要怎麽樣才能在第三次交手之中,占住那個“絕對的先”?

先把書合上,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把書打開來看。

“五日,良夜未半往。”“夜未半”是什麽意思?就是我們約定五天以後見,我在第四天的晚上十二點以前就到了。

兩人約定的是第五天,張良在第五天還沒有來臨之前就先到了,怎麽樣也不能算遲到。就算老父先到,已經不能夠指責他不守約定了,此時的張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但“立於不敗之地”就是“絕對的先”嗎?當然不是,這只能叫作“不後”。

把一切主客觀因素,全部考慮在內,算到無可再算,做出萬全準備,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雖然不是“絕對的先”,但已經是“絕對不後”,這就是第一步。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雖然是第一步,但這一步非常重要。自己都沒準備好,你如何能夠搶“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