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為之奈何?(第3/6頁)

但是為什麽扶蘇連“復請”都不願一試,居然立刻就自殺了呢?這恐怕得從扶蘇的心理來加以分析。

扶蘇是個真心愛著大秦、愛著父親的好孩子,但他的父親卻十分不喜歡他。扶蘇心中必然曾經無數次地自我懷疑,百般揣測。父親心中對他的真正想法到底是什麽?是真的因為討厭而流放他,還是只是嚴父對兒子的磨煉?(在我看來,恐怕兩者都是。)對當事人來說,這是巨大的心理磨難。

扶蘇一次又一次地希望得到父親的肯定,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斥責,一次又一次地被疏遠。在北方苦寒的漫長歲月裏,他多麽盼望有朝一日能等來父親原諒他的旨意。而直到最後,他卻等來了父親要他去死的命令。在這一刻,扶蘇的心大概徹底崩潰了,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決定自殺。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即使是今天,這樣的事情也不罕見。

但我必須跟各位說,自殺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為什麽呢?在這裏,姑且不從道德角度看,而從利害角度看。人生在世,為什麽我們不能成就事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怕死。其實不只你怕死,所有的人都怕死。因為怕死,所以我們顧忌東顧忌西,束手束腳,所以才什麽事情都辦不成。倘若有一天你連死都不怕,試問天下還有什麽事情擋得住你?天下還有什麽困難難得倒你?而你擁有了“不怕死”這麽強大的武器,結果居然白白去自殺,天下還有比這更蠢的人嗎?

為什麽古代聖賢的經典中很少談到感情,而多半談智慧和責任?因為他們深知,任何事只要一牽涉到感情,就會變得非常復雜而且麻煩,感情往往會讓人不可理喻。扶蘇這一自殺,不只是他完了,大秦的命運也完了。扶蘇為他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最錯誤的抉擇,但我們實在不忍心怪扶蘇。因為這個錯誤的抉擇,是從始皇開始,一步一步累積到這一刻的結果。

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

各位注意這句話,“胡亥、斯、高大喜”。胡亥和趙高姑且不論,但是李斯你怎麽能“大喜”?政治鬥爭,你死我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但即使是劉邦,當他聽到韓信冤死的消息後,他的反應都是“且喜且憐之”,一半覺得高興,一半覺得哀憐,這才是一個人該有的反應。

李斯你剛剛害死了恩人的兒子,背叛了主君的遺願,而你心中竟然毫無愧疚、毫無悔意,你的反應竟然是“大喜”!

李斯,你到底是個什麽樣的禽獸?又是什麽人,重用了你這樣的禽獸?

至鹹陽,發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以趙高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出巡的隊伍終於回到了鹹陽,始皇的屍體終於可以下葬了。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他所著的《日知錄》中,考察始皇死後的巡遊路線,發現李斯、趙高足足向北又多繞了三四千裏才回鹹陽,他說:“但欲以欺天下,雖君父之屍臭腐車中而不顧,亦殘忍無人心之極矣。”

是啊,殘忍無人心又怎麽樣呢?在這一刻,李斯取得了勝利,趙高取得了勝利,胡亥取得了勝利。不過李斯真的以為自己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嗎?二世皇帝真正信任的人可不是你,而是趙高。他任命趙高為郎中令,郎中令掌管所有的宮廷宿衛,這樣二世才能放心自己的安全。而趙高也時常隨侍二世於宮中,二世對他言聽計從。

有時候,權力的大小不在於你的官位高低,而在於你和領導者間的距離遠近。

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其道可乎?”

什麽叫作“燕居”?古人家居格局,基本分為前堂後室。在後室休息叫“燕居”,基本不見外人。二世在燕居時,居然召趙高來參謀事情,就知道他根本沒把趙高當外人。

二世想談什麽呢?他說:“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駕馭著六匹駿馬的車子從門縫間閃過一樣快速。我既然已經君臨天下了,希望能極盡耳目的享受,窮極心中一切的快樂,同時還能使國家安寧,百姓歡欣,長保江山,以享天年,這種想法能辦得到嗎?”

二世大概沒聽過這個故事,有個人因為世世行善,死後閻羅王特別問他下輩子想投胎到什麽樣的人家,願意盡量滿足他。那人考慮很久後,對閻羅王說出他的願望:“父為高官子登科,良田千頃靠山河,嬌妻美妾陪伴我,長生不老二十多。”閻羅王聽了大笑說:“要真能這樣,我自己都想做這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