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新世界 第一百二十六章 凡爾登(完)(第2/4頁)

在德國人的第一次全面攻擊失敗之後,對於德國人采取的重點攻擊戰術。他們很快的喪失了比較薄弱的左翼。對於一支力量比較單薄的野戰力量而言。也許後退收縮才是現實的選擇。但是他們仍然沒有後退,而且利用德國人疲憊,或者攻擊後進行調整的間隙。從後方不斷的運動部隊上來,向德國人占據的陣地進行反擊。迫使德國人和他們進行混戰,而盡可能的削弱德國人的兵力。當野戰炮兵逐漸增援上來之後。雙方對對方預備部隊增援的殺傷力就幾乎持平了。但是小群運動的中國步兵,損失一定比過於密集的德國人少很多。德國人除了幾個精銳的突擊營和工兵營之外。他們普通步兵在凡爾登戰場上面,顯得太過於密集了。

通過這樣守備部隊頑強堅守,失去的陣地以小群步兵兇猛的反擊。他們以劣勢兵力整整的堅持了七天。他們使得德國人在慘重的傷亡和頑強的抵抗面前顯得手足無措。他們維持住了一條殘破的戰線。哪怕他們只是從一個彈坑跳到另外一個彈坑,堅持射擊和投彈。當貝當將軍的第二集團軍趕上前線的時候,他們發現,要塞可以說已經被抹平了。驕傲的貝當將軍也由衷的贊賞這些在這裏等到他的部隊來到的中國人。

霞飛元帥本來計劃以貝當將軍在巴黎和凡爾登之間展開一道倉促的防線。阻擋德國人很快占領凡爾登之後的繼續突破。但是凡爾登守住了。法國人不需要在巴黎門口和優勢的德軍激戰了。他們的戰線到最後都是完整無缺。香巴尼戰區的法國人不需要受到德國人的側翼壓迫了。本來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發生。凡爾登戰役從此演變成一場漫長的消耗戰。而這場消耗戰我將在下一個章節當中詳細描述。

是怎樣一種精神讓這支軍隊堅持到了最後?當那些負傷的士兵淹死在彈坑當中的血水的時候,當活生生的肉體被德國人的火焰噴射器燒成焦炭的時候,當炮台內的守軍被德國人的重型炮台埋葬在掩蔽部的時候。當他們向德國人的炮火發起沖鋒而且亮出他們手中的刺刀的時候。我想在他們的心中,不是對法國的感情,而是對他們身後祖國的熱愛。是一個積弱已久的民族在一向蔑視他們的白人面前的爆發,是他們堅信他們的一切付出會讓整個民族更加強大。‘凡爾登的中國人’‘凡爾登的何燧’‘杜利蒙特的李睿’‘巴黎車站的張翔’……就因為如此,這些名字便成為了人類軍事歷史上面一顆顆璀璨的明星。

法國將感謝這些在1916年的春天在巴黎東北浴血苦戰的中國人,他們換防下來之後。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面得到了巴黎市民們發自內心的歡呼。他們成了1916年協約國戰鬥精神的代表。一次攻擊,一次守備。中國遠征軍終於成為了協約國軍事版圖當中極其重要的夥伴。中國從這一仗之後,正式的成為了協約國近乎平等的軍事合作夥伴。當他們的國家在面臨以後的風波,而德國歐洲大陸國家特別是法國近乎無條件的支持的時候。他們的國家將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倒在凡爾登的戰士,那些憔悴、疲憊、但是堅不可摧的戰士。

凡爾登拯救了巴黎,凡爾登同樣改變了中國。”

————JC·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

“維公元一千九百一十六年,我中國國防軍官兵,為膺懲暴德,保衛世界公理正義和平。十萬遠征軍將士血戰與此,抵抗數倍德國軍隊之兇狠進攻。孤軍奮戰越七日,殺傷敵人倍之。傷亡過半。後人過此,請為此地長眠之官兵傳信於祖國。他們已經盡忠職守,完成使命,無負軍人榮譽。

中華民國赴歐遠征軍總司令何燧陸軍中將謹題。”

————凡爾登中國遠征軍紀念碑碑文。

“無愧祖國,無愧民族,無愧世界。”

————雨辰至遠征軍慰問電。

李睿從來沒想到過他自己能夠活著離開杜利蒙特炮台。在夜色當中,收攏了全部官兵德遠征軍殘余將士們蹣跚的冒著德國人的炮火向下撤離。所有的後方炮群都在全力壓制德國人的炮火。掩護著這些英雄們歸來。衣衫襤褸的將士們沿著一路的彈坑撤了下來。這些殘存的官兵,包括遠征軍所有團級單位和戰鬥工兵單位。不分建制的一路向南。每個人都憔悴得直打晃。都神經質的緊緊握著自己手中的步槍。不願意撤下來的官兵也大有人在。他們太多的戰友已經倒在了這片土地上面,為什麽他們不能死在一起?

李睿走在隊伍的最前面,背著一支德國馬槍一瘸一拐的奮力前進。渾然忘記了一直伴隨著他們撤退的德國炮火。遠征軍實在是傷亡得太慘重了!剩下來的種子,不知道還能不能建立起一支同樣驕傲而善戰的遠征軍!四個師兩個戰鬥工兵團五年辛苦培育之精華,幾乎一戰而空!當這些民族的先鋒武力元氣大傷的時候,當這些最堅決的戰士倒在了歐洲的時候。剩下的人是不是還能繼承他們的使命,完成改造整個國家的重任?先去者已藐,活著的人還要堅決的前行。他既然從這個地獄活了下來,那麽他就沒有再退步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