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新世界 第一百七十六章 偉大的勝利(第2/4頁)

而中國軍隊有著大約三萬名經過歐洲戰事考驗的骨幹,在東北作戰的三個集團軍當中,絕大多數的軍官軍士都經歷的青島戰事而獲得了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中國國防軍雖然裝備上很大程度依賴於歐洲美國的供應。但是在軍事思想上,他們的訓練在很早就注意了現代戰爭形式的改變,他們注重火力的發揚,攻擊方式的變革,在中國遠征軍歐洲作戰時就得到了體現。他們的參謀軍人都頭腦很新,而且銳氣十足,很快中國陸軍總參謀部就成了世界重視的對象,而日本方面,並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

從裝備上來說,單純比較大炮的數量。兩軍相差有限,中國三個集團軍,大概有一千四百門壓制火炮,日本六個軍,也裝備有一千一百八十門壓制火炮。但是比起其他武器,日本的差距就很大了。迫擊炮是大概二千一百五十對二百六十。機關槍是一萬二千六百對四千四百。坦克裝甲車是三百五十對十五(日本只有少量的法國造輪式裝甲車,也就是汽車上面加了幾塊鋼板而已)。飛機是二百四十二對六(中國陸航的第三聯隊後期加入了戰場)。機動車輛是九千三百對八百七十……拋開海軍力量不計,中國陸軍已經全面壓倒了日軍的武器裝備。當日本陸軍主力還是步槍兵構成的時候,中國陸軍已經初步變成了聯合步兵(著重線為作者所加——譯注)。現代戰爭的火力密度已經讓士兵的勇氣讓位到並不十分重要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怎樣有效的使用這種火力。在這樣的火力優勢之下,讓中國軍隊的任何行動都變得有堅實的後盾。

特別是裝甲第一師的出現,這支原定使用在歐洲的部隊,他的出現震動了整個世界。對戰壕體系的攻擊,一下就有了一個現成的解決手段!當時在大英帝國也有少量的實驗坦克,而且生產了不多數量的坦克作為秘密武器,準備投入到索姆河戰役當中。西方和東方,同時開發了這種戰壕機槍破壞武器,又同時用‘tank’這個單詞作為對這種裝甲戰車的代號。讓人懷疑是不是中國得到了英國的秘密援助。但是看看裝甲第一師的表現,就知道這不可能是真實的。裝甲第一師武裝的兩種型號的坦克,比英國的設計更合理,彈性懸掛裝置創造性的使用,讓戰車的越野能力更強。可以轉動射擊的三十七毫米加農炮也比英國的五十七毫米的炮廓炮更加實用。更重要的是,裝甲第一師的規模!他配合有同樣履帶前進的支援步兵和戰鬥工兵,還有載重卡車運輸的火炮,作為一個師級單位單獨使用,完全可以在打開突破口後鞏固住陣地,而且能夠向縱深發展!

一開始對於中國陸軍的優勢火力,日本陸軍還可以以他們一貫的頑強進行抵抗,拖延著被突破的時間。但是當裝甲第一師投入戰場之後,日軍的戰線就崩潰了。他們不像後來的德國人,陣地縱深很大,有足夠的預備隊,有充足的野炮和戰壕平射炮,可以在陣地丟失之後利用對方裝甲部隊性能和使用的不完善多回陣地。他們只有在一線被粉碎。在中國陸軍航空兵的全程配合下,日軍戰線的崩潰,也成為了一種必然的事情。

最後才說到物資儲備和後勤供應這個問題上。將這個問題排在最後不代表他的位置就在最後,而且恰恰相反,這也許是這次戰事最決定性的因素了。為什麽戰局在日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後,在一線部分部隊遭到殲滅,還擁有十多個師團兵力的日軍主力就無法繼續堅持作戰,而節節後退,最終不可收拾,遭到了徹底的失敗,決定性的因素就在於戰前雙方的軍事物資的儲備上。

日軍的攻勢是倉促發起的,是被陸軍下屬的軍事集團強行推動的。在戰前,日本生產的軍事物資很大程度用做了擴充師團規模上面。而且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他們能夠得到的國際支持的資源,也幾乎斷絕。日本陸軍就被逼在這種絕境之中悍然發動了戰事。但是他們投入戰場之時,所擁有的儲備按照歐洲標準來看,是非常可憐的。在關東州,有二千三百噸彈藥,在旅順有一千七百噸的物資和彈藥。從國內雖然緊急輸送,但是可以提供的炮彈不過三十二萬發,子彈二千六百萬發。其他的一切軍事物資都相當缺乏。不得不從國內其他部隊抽調裝備和彈藥物資滿足遠征部隊的使用。在戰地後勤體系上面,雖然南滿鐵路保有在他們手中,但是由於鐵路工人的逃散,不得不用日本人的戰鬥兵來滿足運輸需要。物資輸送,由於民夫的缺乏,還有運輸工具的缺乏,加上中國騎兵和保安部隊的騷擾,使得前線的供應一直不很充分。在遼南遼西相繼失敗之後,日軍在前線辛苦儲備的大量物資和彈藥都被摧毀。他們後來的軍隊,已經沒有了供應,無力支撐他們還有著相當多步兵的軍隊堅持戰鬥下去,只能不斷的撤退,然後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