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十二章 建軍(第2/4頁)

在這個時候,在大清的地界,做出這樣的兩國比較,和戰略對比分析的文章,完全可以說是振聾發匱。

日本是怎樣的君主立憲制度,從日本開國之初叫囂的征韓論。還有日本陸海軍的建設道路,軍隊的戰鬥力裝備分析。都已經極盡譚嗣同背後那個主筆的徐一凡的全部記憶和認知了。

徐一凡的資料,經過譚嗣同的妙筆生花,就是那樣的擲地有聲。

譚嗣同意氣昂揚的叫出了一個預言式的口號:“如果中日開戰,那麽國朝必敗!”

振聾發聵,有時就必須要出危言而驚天下。這點,很有些清流脾氣的譚嗣同用得是駕輕就熟。筆鋒隱隱,譚嗣同還是叫出他在京師時候公車上書的老話。

此時清廷,權分於地方,中央更像維持平衡的一個象征。雖然還不是軍閥林立一般的戰國景象,但是對於自上而下進行改革。這樣的中樞太過缺乏力量!而中樞為何無權?只因為為了限制皇上,不得不維持政出多門的局面。必須恢復中央集權,讓光緒真正手握大權,象日本一樣開國維新!

這些話兒,譚嗣同在北京已經叫過一次,得以享天下大名。現在在上海租界,他也不妨再叫一次。

但是這次的譚嗣同的呼聲,卻顯得孤獨。

沒有一個人,相信日本會在朝鮮和中國見仗!哪怕他搬出了當年台灣事件和朝鮮幾次風波也是一樣。日本小國,怎麽會敢於冒犯天朝上邦?中法戰爭才過十余年,那次陸上勉強平手的虛榮還在知識分子的腦海當中。他們都承認大清可能是有些問題,但是現在也是在自強努力,怎麽會敗給日本那個小小島嶼?

不少大吏,平日都是偷偷看著大清時報的。這個時候也會忍不住罵一句:“其心可誅!簡直是漢奸賣國賊嘛!”

至於替光緒要權的話兒,至少在這個時候。大家都當譚嗣同在狂吠。每個月禦史台都有這些想成名的候補禦史們狂吠一陣這個話題。要不是上次譚嗣同是破二百余年國朝天荒,糾集京試舉子敲登聞鼓上書。單單這個話題,也不會鬧得天下皆知!

這個發出於光緒十九年的吼聲,就這樣被人刻意忽略。直到人們重新注意的時候兒,才會煥發出當初這樣安排的巨大作用!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整個王朝,還在沉沉睡夢當中。只等時候來到,將一切最後的遮羞布扯下。

※※※

過去一些時日當中,終於告別了穿越之後處男身份的徐一凡,意氣風發的開始處理經營實力的具體事宜。

整個平壤左右,在關心的人或者裝聾作啞,或者別有用心的沉默之下。一時已經成了他的天地,征地封山,只是一個帶欽差關防的手令而已。朝鮮平壤府內的兩套地方統治機構,他連拜訪都懶得去拜訪。到時候,他倒是專門準備了一批人去磨他們。

慶軍不管他強硬也好,無賴也好,是硬吃下來了。他的那批三十余名的學兵,全部都分發了下去,當了各級不同的正副職。他將慶軍組成了一翼的編制。翼轄兩標,每標三個步隊營,一個機炮混成的營。不用說,這是照抄後來北洋新軍六鎮的編制。

慶軍可用之卒不過千余,搭起一翼的架子,要補充的人馬還極多。現在就等著李雲縱將招募的新兵,通過水旱兩路運過來了。南洋學兵六個月的訓練期結束,就是分發部隊擔任士官階層的作用。進一步的軍官養成教育,這時間怎麽樣也來不及了,只有留待以後了。

至於武器裝備,詹天佑是早已考察完畢,通過南洋商路,一船船的運了過來。現在國際軍火采購,比起後世真是寬松了許多。滿清各地督撫,都可以自行采購大量軍火。徐一凡是欽差練兵關防,又如何不能?各處販賣軍火的洋行都齊集在泗水徐一凡設立的辦事處,拼命的兜售。足夠一萬人裝備使用的德國式步槍,子彈,裝具正在源源不斷的運至。火炮是挑選的當時流行的五七口徑的過山快炮,還有少量的七十五口徑的青銅架退野炮。為將來籌建炮標,還有武裝各步隊標的機炮混成營準備。

徐一凡關注,詹天佑發掘的馬克沁式連發機關洋槍樣品本來已經送到了泗水辦事處。一紙電文過來,徐一凡郁悶的發現這些樣品是以黑火藥作為發射藥的!這樣機關槍抽殼率大大提高,射程也不理想。在這個全用架退老式火炮的年代,機關槍的威力完全可以壓倒小口徑的步兵炮!不管是射速還是射程。他立即一紙電文過去,向洋行要求可以發射無煙火藥的馬克沁機關槍!如果有的話,或者他們能立刻改進出來的話,訂購的數量,完全可以砸死這些洋行買辦!

錢也當真如流水一般的花著,南洋之行帶回來的一千多萬兩儲蓄於各處洋人銀行的款子,還有信用證之類的可當現金使用的擔保提現憑據。初期的巨大花銷,在在需錢,僅僅是那麽多物資的轉運費用,就已經是相當大一筆數字了。這一千多萬,轉眼下去了一半。這個時候才能看出徐一凡南洋之行,對他局面的營造,到底有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