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四十章 結束的開始(第3/5頁)

到了近前才看見這些馬都喘著粗氣,白沫四濺,都快跑脫了力。

樂隊頓時奏起了上國官樂,朝鮮上下都按品級站好,抖袖子就想行禮。當先那紅頂子武官飛一般的奔到面前,勒著馬團團轉了一圈,看也不看面前行禮的朝鮮百官:“我是盛軍總兵衛汝貴!禁衛軍那幫家夥在哪裏?帶路!”

樸泳孝先是目瞪口呆,接著腦子轉得飛快,忙不叠的大聲下令。身後五軍營衛士也已經上馬,樸大臣更是不甘人後,帶著衛士們就沖在前頭,直奔內藏坊而去。

衛汝貴瞧著樸泳孝勤謹,又看看他身上服色,催馬就和他趕了個肩並肩:“閣下是樸大臣?葉大帥要我轉告中堂帶的話兒,樸大人只要和北洋同心協力,這朝鮮就如磐石之安!”

這言下之意還有什麽聽不出來的?樸泳孝一臉忠誠奮發:“從此之後,朝鮮下國,將於北洋一體!”

※※※

就在盛軍拼了老命,飛奔漢城從徐一凡手裏搶東西的時候兒。

千裏之外的北京頤和園樂壽堂內,榮祿正跪在那裏一身直冒冷汗。

慈禧對禁衛軍的忌憚之意,對他這個心腹總算是說出來了。

這禁衛軍,到底是撤好,還是不撤好?他腦子從來沒有轉得這麽快,今後他的事業榮辱,也許就系於這句話上!

第一反應,毫不猶豫是撤禁衛軍。讓徐一凡那個混蛋家夥好看,沒了兵在手上,撤回京師賦閑,還不是要他圓就圓,要他扁就扁?

轉念之間,徐一凡送行時候兒的那些話就又浮上心頭。他在西安的宦囊所積,都換了當初欽差宣慰大臣的差使。回到京師待罪,要不是徐一凡送的程儀,在李蓮英和軍機大臣那邊連句好話都買不到,更別想這個禁衛軍續備軍練兵委員的差使了。

他對仕途心思熱切得很,當初從京城等於流放到西安更加倍了這個心思。現在更是看明白,太平天國洪楊之亂以來,有兵就有了封疆的機會。國朝現在在場上的這些呼風喚雨的地方重臣,一個個爵閣部堂,誰不是都在抓餉抓兵?李鴻章如此地位,還不是因為淮軍是整個北中國的柱石所依?

如果徐一凡那支戰鬥力驚人,幾天就平定了朝鮮的禁衛新軍在他手中……那麽他榮祿翻身的機會,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慈禧給他練禁衛軍續備軍的名義,還不是想著這支禁衛軍?

雖然老佛爺忌憚看不明白的徐一凡,但是那也是朝廷對抓住兵的重臣下意識的忌憚而已。誰也沒認為徐一凡現下真的能威脅著什麽。禁衛軍這支強兵,放棄了可惜啊!把八千人招募入營,裝備起來,並且練出來,要花的錢,要花的精力,要多大的本事,那真不是說說而已的。現下京師的人對徐一凡的本事都佩服得很,就連光緒看重徐一凡,還不是因為他練兵的本事?雖然大家不說,但是現在徐一凡在朝鮮的地位,大家對他看不順眼又不能怎麽樣,還不是因為他一手練出的禁衛軍?

要是禁衛軍沒了,還真能指望自己練出一支更強的續備軍出來?

徐一凡行事如此跋扈,如此亂來,老佛爺又如此忌憚他。說不定哪天他就突然倒台了,到時候誰能收拾這支禁衛軍?還不是他榮祿?滿洲權貴,誰能比在朝鮮蹲過的他有資格?

榮祿腦海中天人交戰不知道過了多久,樂壽堂內也一直是靜靜的。連慈禧身後的李蓮英都屏住了呼吸。

榮祿終於肅容重重碰了一個頭:“老佛爺,咱們旗人,需要這支禁衛軍。現在漢人大臣掌重兵在外,咱們要有能牽制他們的力量……還有一樁,咱們也要防著象朝鮮一樣的宮變!求老佛爺再給奴才一個機會,只要一旦徐一凡有什麽把柄被朝廷拿住,奴才一定將禁衛軍掌握在手中,為大清,為老佛爺效死!”

※※※

漢城至平壤官道之上,車馬粼粼。到處都是升起的篝火,是向北撤退的禁衛軍左協主力和更多的朝鮮民夫造飯的火光。

徐一凡不顧自己腰酸背痛,才紮下營地來,就帶著幕僚衛士還有軍官們四下巡視,擺足了一夫未食不先食,一夫不眠不先眠的架勢。

每到一處,迎接他的都是敬禮和小小的歡呼聲音。

這場朝鮮變亂,的確是禁衛軍最鋒利的磨刀石。耀兵於朝鮮王宮之前的儀式,更是讓這些軍官士兵們驕傲到了極處。

一支軍隊,是需要一些榮譽感的。甚至可以說,這是一支軍隊必不可少的東西。

禁衛軍最後被迫撤出漢城,也增強了這支軍隊上下的凝聚感。他們始終是被歧視,是被提防的對象!也只有面前這個帶著微笑問候他們的年輕徐大人,才是維系這支軍隊的全部根基所在!

看了幾處營地,徐一凡和軍官們都滿意的發現到處都是整整齊齊,還派出了哨兵。雖然一切遠未規範,但是對於新手軍官和才入營未久的士兵們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最重要的是,在朝鮮民夫敬畏的眼光當中,禁衛軍上下都嚴格的以軍人姿態來要求自己。似乎刻意要顯示出他們的與眾不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