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長歌行》(第2/2頁)

普通的老百姓驚得跪倒在地,意圖趁著元宵盛會的熱鬧渾水摸魚的盜賊嚇的屁滾尿流,花船上的歌舞、酒宴中的吵鬧在這一刻全都停歇,即便是萬鈞雷霆都沒有這般效果。

而引發了這一切的老人,拿著詩帖,大聲念道:“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好!好!”

眾才子盡皆嘩然!

宋松平、曹剴定對望一眼,亦是動容,他們兩個都是舉人出身,自然能夠馬上判斷出這首詩的不凡。

此詩,開頭的第一段寫的還是園中之景,第二段從園中之景擴大到天下萬物,第三段快速轉折,與第二段的“陽春”和“光輝”進行對比,借景生情,第四段通過百川到海不復返,對這種情感進一步強調,最後一段畫龍點睛一般,直接點亮了整個主題。

更妙的是,這首詩節奏明快,對仗工整,一般來說,過於追求工整的詩作往往都會影響到詩作本身的主題又或意境,然而這首詩,由點開面,由春到秋,意境疊加,畫龍點睛……竟是層層遞進無可挑剔,就像是芝麻開花步步渲染,整個主題明晰到了極點,根本不是路知遠那“情”和“景”明顯割裂的《春江月景》能夠相比。

此刻,他們驟然明白為什麽大家剛才都不說話。路知遠一夥,氣勢洶洶,擺明了是無論如何都要從寧江寫出的詩作中挑出錯來。然而,在寧江寫出這首詩後,他們竟然……挑不出缺點來。

論工整,論韻律,這首詩都無問題,可說是朗朗上口。論結構,路知遠的《春江月景》前三段雖然也不錯,但到了最後一段,卻像是步步登高的騷人即將登上山頂擁抱朝陽,卻忽然掉到了溝裏頭,如果只有前三段,無疑是構造精巧,加上最後一段,正如寧江說的……畫蛇添足。

而這首《長歌行》每一句都是環環相扣,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配合朗朗上口的韻律,竟讓人一口氣讀下來而毫不停歇。

論主題,那自然更是不用多說,路知遠的《春江月景》不過是“借景抒情”,何況詩中的景其實根本抒不了他強加的“情”,以至於被寧江諷上一句“為賦新詩強說愁”,只能滿臉通紅,辯無可辨。

寧江的這首《長歌行》卻已經上升到了文以載道的層次,在儒家的思想中,“文以載道”天然的要比“借景抒情”高上一個層次。

再加上為了扣住最後點出的道理,前面那一環扣一環的景物描寫不斷鋪陳,如果說路知遠最後的強說愁是“畫蛇添足”,那這《長歌行》的最後一段就是墨彩勾勒後的“畫龍點睛”,根本就是地和天的差距。

哪怕寧江作出的詩只是比路知遠好上一些,這些才子也要逮住大罵,但是現在,這已經不僅僅是“好上一些”,這根本就是層次上的差距,即便是再無恥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也罵不出口,更不用說,這首詩從韻律到結構到主題,全讓他們無法下嘴。

剛才的沉默,是“才子們”把已經沖到嗓口的火氣硬生生的咽了下去,然後……憋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