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第4/7頁)

這道詔書,舉朝傳誦。言官亦紛紛上奏,彈劾陳汝言,批評曹吉祥,指責石亨叔姪。於是石亨、曹吉祥又去見皇帝,說嶽正表面正直,其實誹謗君上,百姓都在「皇帝背面罵昏君」,說是「若非昏君,哪裏來的這麼多毛病?」

皇帝的耳朵很軟,為這番話一挑撥,命嶽正出內閣,仍舊到內書堂教小太監去讀書。曹吉祥又說,留嶽正在京,他仍可借陳奏作誹謗,不如放他出去。因而謫官為廣東欽州同知。

嶽正出京經過通州,省視老母,在家住了十天,方又上道。「勘合」上是有限期的,中途逗留,法所不許。陳汝言知道了這件事,命通州檢查勘合的官員上告,又說他侵奪公主的莊田。結果被捕回京,杖責一百,充軍陝西肅州。

起解歸兵部派解差。陳汝言預先關照,要給嶽正多吃苦頭,那解差便給嶽正戴上一副其名為「拲」的小手銬──一塊兩寸厚、尺許長的木塊,挖兩個洞孔,將嶽正的一雙手銬在一起。木硬孔小,絲毫動彈不得,晚上睡覺,亦不解銬,嶽正苦不堪言。走到涿州地方,晚上宿在驛站,氣喘病發作,而要想自己揉一揉胸口都辦不到,眼看是非死不可了。

哪知命中有救,他在涿州有個好朋友叫楊四,聽說他起解經過,特地到驛站來探訪。見此光景,一面照料嶽正,一面跟解差打招呼,好酒好肉,軟言恭維,將解差灌醉,設法打開嶽正的小手銬,將中間的兩個孔打通,空間擴大,手腕就舒伸自如了。到得天亮,捧五十兩銀子擺在解差面前,老實說明經過,請他「高擡貴手」。解差答應了,讓嶽正戴著這副改造過的「拲」,安然到了肅州。

皇帝常想起兩個人,一個是削職為民的商輅,一個便是在肅州的嶽正。這天召見李賢時又提到他,「嶽正倒是好的,」皇帝說道,「就是膽子太大。」

「嶽正尚有老母在堂。」李賢乘機為嶽正乞恩,「請皇上赦他回來吧!」

皇帝不答,心裏還是忌憚著石亨,默然半晌以後,嘆口氣說:「此輩幹政,四方奏事者,先到這兩家,如之奈何?」

「皇上獨斷獨行,四方就不會再趨附這兩家了。」

「有時候也不用他們的辦法,臉上的神氣,馬上就不好看了。」

乾綱不振,可真是愛莫能助了!石亨、曹吉祥心狠手辣,李賢自亦不免有顧忌,只好這樣答說:「請皇上制之以漸。」

「也只有逐步裁抑了!」皇帝想了一會,宣召領宿衛的恭順侯吳瑾面諭,「你通知左順門的衛士,武臣非奉宣召,不得擅入。」

吳瑾會意,這「武臣」是專指石亨、張軏等人而言,便答一聲:「遵旨!」隨即出殿去宣旨。

「我是念他們有奪門之功,多方優容,不想弄到今天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皇帝又嘆口氣,「真正非始料所及。」

看皇帝有乾綱復振之勢,李賢也就比較敢說話了:「迎駕則可,『奪門』二字,豈可傳示後世?皇上順天應人,以復大位,門何必奪?而且宮門又何可奪!那不成了造反了?」李賢緊接著說,「當時亦有人邀臣參與的,臣一口拒絕。」

皇帝大為驚異,「你為甚麼一口拒絕?」他問,「莫非以為我不當復位?」

「非也!」李賢答說,「郕王病入膏肓,勢將不起。到那時候,群臣自然會上表請皇上復位,這是名正言順,絕無可疑之事,何至於要奪門?假使事機不密,後患不堪設想。此輩死不足惜,不知道將置皇上於何地。此輩無非利用皇上圖富貴,何嘗真有為社稷之心?」

皇帝恍然大悟,前前後後細想了一遍,越想越覺得不妥。前些日子還曾想到徐有貞足智多謀,或者可以起用他來制裁石亨、曹吉祥,此時沒有這個念頭了。

「皇上如果由群臣表請復位,從容成禮,根本不必擾擾攘攘,朝野不安。此輩既不能濫功邀賞,招權納賄又從何而起?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至有殺戮謫竄,致傷天和,災變叠起?」李賢又引用一句《易經》,「《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此之謂。」

「悔之已晚。」皇帝又說,「你回去擬一道詔旨,通飭中外,從今以後,章奏中禁用『奪門』字樣。」

※※※

在左順門被擋了駕,又有禁用「奪門」字樣的詔旨,這對石亨來說,自然是一大打擊。不過家裏倒是有喜事,他的一個年方十九的姨太太,替他生了一個白胖兒子,彌月之喜,大開湯餅宴,賓客問起他兒子的名字,石亨說尚未命名。

原來石亨生子,上了一道奏章,請皇帝賜名,皇帝把這件事忘記掉了。石亨因為賓客這一問,便託曹吉祥代為探詢。皇帝與吳瑾商量後,命曹吉祥傳旨,召見石亨,把他的兒子帶來,當面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