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第4/5頁)

不道有個頭髮已白的老兵,在他馬前拜了下去。「恭喜王大人,」他說,「這一去一定大勝。」

「何以見得?」

「去的時候有風,黃沙把我們的影子都遮沒了,韃子不會發現。」老兵又說,「等我們搗了他的老巢,韃子擄掠回來,是在下風,趁風勢之助,迎頭痛揍。哪有個不勝的?」

王越大喜,下馬扶著老兵的手臂問道:「你叫甚麼名字?」

「沐恩叫馬成功。」

「好個馬到成功。」王越說道,「我升你為千戶。」

於是王越重新部署,將一萬人分為十隊。自率中路,許寧、周玉為左右翼,偃旗息鼓,十道並進,大破韃靼的老營,殺的殺、降的降,俘獲駝馬器械無算。所有的蒙古包,當然燒得光光。

不過,王越並未守候在上風迎擊滿都魯、孛魯忽,因為已經夠了。

果然滿、孛二人飽掠而還,只見血流遍野,一片灰燼,妻兒都不知道哪裏去了。相顧痛哭,出長城北去,不敢再住河套了。

論功行賞,王越只得了一個「太子少保」的虛銜,增俸一級。不過官位權柄倒是加重了,廷議設「三邊總制」府──明朝的邊防,東起山海關、西迄玉門關,沿長城共有九處重鎮: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稱為「九邊」。而西面自延綏至甘肅,則稱為「三邊」,其實連固原共有四鎮。三邊的延綏、寧夏、甘肅,文至巡撫、武至總兵,悉聽提督軍務、三邊總制的王越指揮。

不道言官彈劾寧晉伯劉聚濫殺冒功,而且牽連到王越,說滿都魯、孛羅忽不戰自退,王越亦不無冒功之嫌。朝廷以韃靼絕跡於河套確是事實,所以置而不問。但王越自以為功大而賞薄,一直怏怏不快,復有言官此一彈,心裏更不舒服,所以稱疾還朝,內調為左都禦史、兼督京營。

但他依舊很熱中,想尋求奧援,再立邊功,庶幾封侯有望。打聽到汪直的心腹韋瑛,正是他在延綏所提拔過的小校,於是折節下交,由韋瑛引見給汪直,談得頗為投機。汪直在朝中,部院大臣都敬鬼神而遠之,除了吏部尚書尹旻以外,幾乎沒有人願意理他。難得王越有心趨附,自然一拍即合。

汪直的西廠雖已撤銷,但仍舊受皇帝密命偵查外事。有一個說來不可思議的原因是,皇帝愛聽汪直來談市井之間,離奇古怪的新聞。因為寵眷未衰,便有人想投機,能使汪直復掌西廠,則以此擁護之功,自不愁無進身之階。

有個禦史叫戴縉,九年不調,未進一階,看準了這一點,上奏說道:「近年災變頗仍,未聞國家大臣進何賢,退何不肖。惟太監汪直,釐奸剔弊,允合公論,而只以校尉韋瑛,張皇行事,遂革西廠。伏望推賢任人,命兩京大臣,自陳去留,斷自聖衷。」

「命兩京大臣,自陳去留」這一著很厲害。因為凡是正人君子,都怕招致屍位素餐、駑馬戀棧之譏,「自陳去留」時,總以求去者多。果然,第一個是首輔商輅,早先汪直就說他曾納楊曄之賄,事出有因,商輅是楊榮的「小門生」,楊曄至京見老世叔,以福建土產餽贈,亦是人情之常,不道成了話柄。商輅內心原有些不安,如今戴縉稱頌汪直,而皇帝並無表示,無異默認戴縉之言為是。這一來,商輅還有甚麼臉面立於朝班?因而上奏「乞骸骨」,語氣非常堅決。皇帝準了他的奏請,不過特加恩遇,進位少保,賜敕稱功,賞賜珍物,派兵部官員護送,馳驛榮歸。

此外左都禦史李賓、刑部尚書董方、南京吏部尚書薛遠這一班正色立朝的大臣,亦都不安於位,紛紛求去。皇帝估量不會再有人反對汪直,遂即降旨,復設西廠,距詔罷西廠只得兩個月。

汪直恢復勢力後,第一個受益的就是戴縉,由九年不遷的七品禦史,一躍而為從五品的尚寶司少卿。有些不識廉恥為何物的言官,驚喜地發現戴縉為他們開了一條終南捷徑,專挑注直看不順眼的九卿,摘舉細故,嚴詞彈劾,一時京官落職的,不下四、五十人之多。其中最倒楣的是兵部尚書項忠。

此人籍隸浙江嘉興,與韓雍同年,都是正統七年的進士,才幹政績亦與韓雍相仿。土木之變,他以刑部員外郎隨扈,被俘後派他養馬,找個機會盜走兩匹好馬,騎一匹、牽一匹,交替著向南疾馳,得以脫險。後來派到陝西當按察使,吏治軍務,兩皆出色。成化八年由湖廣總督內調,歷都察院、刑部而調為兵部尚書。他是最看不起汪直的,所以西廠復開,汪直必欲去之而後快。

真是冤家路窄,汪直復起後,由於韋瑛不在身邊,另外重用了一個錦衣百戶吳綬。這個人詭計多端,但頗工文筆,原先就為汪直掌密奏,此時自然而然地成了汪直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