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倭人不可信(第2/3頁)

哪怕楊守文在文壇名聲響亮,哪怕他在安南戰功顯赫,依舊被無數人所指責。倭人最善於偽裝,喜歡做出一副謙卑的姿態,得到了不少人的欣賞。因為,他們的這種謙卑,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一些人‘老大中國’的心態,所以對楊守文自然不滿。

“太子,楊守文膽大妄為,擅殺君子國人,實在是太過無禮,有辱我聖朝聲譽。”

“是啊,那君子國人就算有再大的不是,可以請鴻臚寺出面調解。

可是他卻不管不問,甚至連偃師縣衙都不經過,直接殺人……傳揚出去,我聖朝禮儀何在?律法何在?”

“太子,楊守文當罰。”

“對,絕不能對他放任不理。”

東宮銀安殿內,一群人七嘴八舌的叫嚷。

李顯面沉似水,也不說話,只靜靜看著那些叫嚷的人,眼中閃過一絲冷意。

而今的李顯,可不是四年前那個才從廬陵返回的廬陵王,凡事都戰戰兢兢,不敢輕易決斷。而今,伴隨著武則天漸漸放權,也伴隨著他的勢力日漸增強,李顯的心態也就發生了變化。不過有一點他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他對家人親眷依舊維護。

楊守文是什麽人?

那是他的女婿,是李裹兒的夫婿。

李裹兒又是什麽人?

那是他最寵愛的女兒……

“子壽,你怎麽看待此事?”

李顯在眾人商議完畢之後,突然扭頭,詢問站立在一旁的一位年輕人。

若楊守文在這裏,一定會認出那年輕人,赫然是當初他從長洲回歸途中遇到的張九齡。

想當初,張九齡初臨洛陽,毫無跟腳。

楊守文於是請他擔當了楊承烈的幕僚,持續了一年之久。

後來,張九齡便潛心讀書,準備應對科考的到來。當時,他雖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卻住進了楊守文在銅馬陌的八角樓內。長安元年,張九齡登進士第,大功告成。

之後在楊承烈的舉薦下,張九齡並未接受三省六部九寺的職務,反而在東宮的司經局裏擔當了一名文學。同時,又因為他與楊家關系密切,很快就得到了李顯賞識,做了詹事府的主簿。平日裏,張九齡很低調,從不顯山露水,卻甚得李顯看重。

在一群人羨慕的目光中,張九齡欠身道:“楊君行事,必有其緣由。

我們現在,也只知道他殺了倭人,卻並不清楚具體的原因。此時喊打喊殺,不免有落井下石之嫌,絕非智者所為。況且,陛下寵愛君子國使者不假,但楊君也有平定安南叛亂戰功……所以這件事,太子不必參與,只需表現出秉公處置的態度即可。

至於如何處置,相信陛下定有聖斷,太子又何需費心。”

也不看清楚,你們要處置的人是誰!

張九齡心中冷笑,並未去看那些叫嚷著要處置楊守文的人。

李顯對張九齡的這個建議,非常滿意。

他是太子,未來他將要執掌朝堂,所以更需要表現出一種公正的姿態。當然,也只需要一種姿態……因為最終的決定權,不在他手中,而是在武則天的手裏。李顯更相信,武則天絕不會處置楊守文。因為在她的心目中,楊家父子份量極重……

“孤以為如此甚好。

為一倭人,便不問情由處置一個為朝廷立下大功,平定嶺南之亂的功臣,殊為不智。”

一幹東宮幕僚,也都露出了尷尬之色。

就在這時,一名內侍匆匆跑進銀安殿中,來到了李顯身邊。

他在李顯耳邊低聲說了幾句,李顯聞聽,先是一怔,旋即露出了笑容。

“子壽,青之已經回來了!”

“啊?”

“陛下命人把他帶去了上陽宮,想來這其中,必有隱情。

我等現在,只管靜觀其變吧。”

如果武則天要處置楊守文,會讓人先把他關押起來,而不是直接把他叫去了上陽宮中。

這說明,武則天並沒有聽信外面的那些謠言,對楊守文依舊十分寵信。

只是,他又要對武則天說些什麽呢?

李顯感到,非常好奇!

……

楊守文走進提象門的時候,天色已晚。

武則天已提前接到了上官婉兒的奏報,所以下旨,命楊守文抵達洛陽後,直接見駕。

她也想聽聽,楊守文會說些什麽。

所以,在楊守文抵達麗景台之前,她就驅散了周圍的人員,只留下張大年在身邊陪伴。

當楊守文走進麗景台的時候,武則天笑了!

算起來,已經有一年多,快兩年未曾見這小家夥了。

劍南道一行,嶺南道一戰,使得楊守文在清秀之中,又增添了一絲陽剛之氣,更顯英武。

那種殺伐決斷的英氣,不是靠著讀書或者養尊處優可以錘煉出來。

那需要一場場大戰,一次次的殺戮,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才能擁有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