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隨春草綠 緣定山坳間娶在李莊的學者(第3/10頁)

逯欽立羅筱蕖結婚照。

山茶花,年年開。戴一朵茶花下山來。
自從大橋會一會,李光濤相思苦難捱!
拿起筆,寫封信,要給小姐通音訊。
情書一束送上去,果然打動了小姐的心。
風吹竹葉顫簌簌,小姐在門前望情哥。
嫂問姑:“你在那兒看啥子?”
“我看那,長豐輪客人恁樣多。”
張打鐵,李打鐵,買點禮物送小姐。
幾次下山等長豐,又怕人說“是把衣料接”。
月亮光光,打水洗衣裳;
洗得幹幹凈凈,穿著上倉房。
倉房頭,有高樓;樓下歇,遇到張三姐。

1945年10月26日(農歷九月二十一),董作賓在板栗坳牌坊頭舉行的李光濤與張素萱的婚禮上,以證婚人的身份朗誦了這首“新樂府”。詩中的“長豐輪”,是盧作孚的民生航運公司返還於宜賓與重慶的長江客輪。在碼頭上接衣料的細節,或寫實或虛構,但傳神地描繪出特定時期李莊姑娘對山外世界的渴望。

李光濤1902年7月5日生於安徽懷寧。父親早逝,母親矢志守節,家故寒素。光濤姐弟三人常隨母親到族中的清節堂寄食。清節堂為撫恤孤寡,辦有塾教。李光濤在清節堂讀到十三歲,不願看族人冷眼,遂泣別母親,獨自到外面闖蕩。他一邊打工補貼家用,一邊膏火自給,苦讀書本,終於考入安慶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1年畢業後任職於安慶海關。

1928年,史語所由廣州遷到北平後,接手了八千麻袋明清內庫档案,移存於午門樓上,準備整理。由傅斯年、徐中舒籌劃,招雇臨時書記十人,工友二十人。李光濤與徐中舒是懷寧同鄉,又是校友,1929年9月經徐中舒推薦,李光濤進史語所任臨時書記,負責明清档案的清理。

明清档案是清廷存放於內閣大庫中的詔令、奏章、則例、賀表、卷案、實錄、殿試卷及各種簿冊等。宣統二年,內閣大庫屋壞,大學士張之洞曾擬奏請銷毀,最後采納參事羅振玉建議,將档案移存國子監,足足有八千麻袋。民國六年,版本學家傅增湘出任教育部長,陳垣任教育部次長,這批明清档案一部分調給北京大學,其余藏歷史博物館。數年之後,歷史博物館以四千元賤賣給重造紙料的同懋增紙店。羅振玉聞訊,又以一萬二千元從同懋增紙店買回,寄存商部。不久,商部移出故宮,傳聞日本人有意洽購。寓居天津的李盛鐸又以一萬六千元從羅振玉手上買過來,並在天津、北京兩處租房分貯。1928年9月,史語所一成立,傅斯年便向蔡元培提出要收購這些大庫档案。他致函蔡元培:“此事如任其失落,實為學術上之大損失,明史清史,恐因而擱筆。且亦國家甚不榮譽之事也。”蔡元培籌足兩萬元,國寶档案終於回歸史語所。

20世紀40年代的李光濤。

档案整理之初,史語所制定了嚴格的十二條工作規則。如“休息時間,上午九時四十分至十時,下午三時至三時二十分,每次計休息二十分鐘,地點在工作室外走廊。所有應用早點或吸煙吃茶以及上廁所事,俱在休息時間內為之。”“在進入工作室時,其工作室大門,由管理人將鎖鎖上,一切工作人等不得隨意出入,並不得在室內有交頭接耳或談話行為。”傅斯年規定,必須逐日寫工作日志,並指定李光濤負責。大庫档案的初步整理,據羅振玉預言:十夫之力約十年完成。照此估算,二十五人至少需要四年。但自1929年9月開始,至1930年9月30日已全部完工。李光濤回憶說:“工作這樣之快,自然還是那十二條規則定得太好了。”

1931年,《明清史料甲編》出版,這是內閣大庫殘余档案大規模刊行問世的開端,主要工作多出自李光濤之手。1935年,在傅斯年的鼓勵下,李光濤為《明清史料乙編》增寫補例。此後,逃難長沙,暫居昆明,流寓李莊,最後蟄居台島,李光濤依次完成了明清史料丙、丁、己、庚、辛、壬、癸等編“補例”的編輯。說起那些歲月,他無怨無悔:

我把一些爛冊取下來,一本一本地檢查,有的真正無法揭開的就算了,有的也可以揭得一二頁如三藩史料,也是可喜,便即編入《明清史料丁編》了。最令人高興的是,當為遲起龍回書稿,是用高麗紙寫的,疊成數疊,夾在爛冊中,取出一看便輕易揭開,依然無恙。相反,如用其它紙張寫的,水濕以後,就與爛冊結為一體同歸於盡。所以有些重要文冊,都因此被永遠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