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攻敵所必救?(第2/2頁)

於是衛軍和範、中牟軍便在這一帶對峙了數日。

春秋時期的戰爭多半就是這樣,晉楚爭霸,兩國的主力偏師相遇無數次,可大戰只打了城濮、邲、鄢陵三次,小戰也僅有數次。

比如當年晉國陽處父伐楚,門於方城,遇息公子朱所率楚師,遂撤還。之後幾年,陽處父又侵蔡,楚國司馬子上救蔡,晉楚夾泜而軍,陽處父詐退楚軍,晉軍亦還。之後的繞角之役、靡角之谷、汝水相遇莫不如此,好幾回都是隔著河或者城邑對持,寧願你進我退,你退我進也不願意進行孤注一擲的決戰。

這本是一次絕佳的戰略牽制,衛軍在王孫賈的謀劃下,冷靜等待了月余,不動則已,一動就狠狠戳中了晉國援軍的要害之處。如今非但範氏之兵動彈不得,連邯鄲氏也心存疑慮,分兵一半回來防禦。

然而當衛國後院起火的消息傳來時,衛軍所處的位置瞬間變得尷尬無比……

……

“子良司馬從州邑出發,渡祭地,隨後在鄭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又過宋國、借道曹國,繞了一個弧形,迂回五百裏奔襲衛國笙竇,立下蓋世之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了……”

笙竇邑外,會面的兩軍都舉著趙氏玄鳥旗幟迎風飄揚,趙無恤扶起下拜之人,看著他和手下人雖然疲憊,卻依舊精神抖擻的模樣,不由出言贊嘆。

任誰都想不到,這竟是趙鞅先前委派東進的前鋒,趙氏家司馬郵無正所帥的那一師精銳。

巨野邑以西的伏擊戰結束後,趙無恤立刻以緝盜和替晉國懲戒衛人叛晉的名義發兵濮南。

他先讓冉求取了已經被消耗成空心竹子的巨野邑,又讓人挾持公孫驅,假扮成敗退的衛卒叩門,垂丘城第一個上了當,輕易便被拿下,衛師先前駐紮的歷山大營亦然,占據了這處制高點後,衛國濮南地已經泰半落入了趙無恤手中,只剩下城濮和笙竇兩處了。

然而那位戰死的邑司馬石曼先前所在的笙竇邑防備極其嚴密,居然看穿了潰敗歸來之人是假扮的,拒不開門。不過他們只顧防備眼前的敵人,卻被來自後方的人馬打了個措手不及,城邑失守。

原來,早在一月前,在接到趙無恤的信件和敘述的“連環計”後,趙鞅便派遣郵無正帥一師前鋒抵達了溫地。在得知衛國向晉國開戰後,他立刻渡河,抵達了晉國在大河以南的據點祭邑。

祭邑本是古祭國,平王東遷後成了鄭國地盤,南臨邙山,北靠大河。周定王二十年(前587),鄭國攻打許國,許國求救於晉國,晉國派兵占據鄭之祭邑,賜給了知氏為領邑。雖然知、趙二卿並不是很對付,但趙氏願意東進出兵,執政知伯也找不出理由阻攔,就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郵無正過河。

過了河後,作為齊人盟友,鄭國人立刻圍了過來,想圍堵這只晉人偏師。

郵無正全師竟然拋下了輜重,只帶著數日口糧徹夜皆行,大膽地穿過鄭國的北境。之所以敢如此,是因為他的隊伍裏多為車兵,還有學著趙無恤組建的騎兵,有郵無正這位號稱“趙之伯樂”,當世最懂車馬的人在,鄭國人就算想截擊,又哪裏追得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搶了幾個裏閭就地補給後揚長而去。

過了鄭國,便是宋國,宋國雖然脫離了和晉國的盟邦關系,卻並未投靠齊國。趙氏當年力保樂氏,趙無恤在宋城長袖善舞也贏得了宋公的好感,加上司城樂氏、南子從中說項,借道之事本來還算順利。

可卻被執政樂大心制止了。

“晉人此行必然是要圖謀宋國的姻親衛國,而不是像趙卿、趙無恤在信函裏所說的那樣去魯國西鄙,再北上夷儀,君上切勿答應!”

宋國五公子也附議,向氏跟進與之爭吵,這場借路又一次變成了到底是投晉還是投齊的路線問題,不可開交。

軍情和戰機稍縱即逝,郵無正哪能等著宋人扯皮?他膽大心細,竟直接帶兵從宋衛邊境的隙地一路向東行。這樣即便古板的宋國人來問罪,也能借口說隙地並非宋境而避免責難。

接下來的曹國自不必說,曹伯和趙無恤的關系正處於蜜月期,大筆一揮同意了郵無正借道的請求,子貢則帶著補給和不少募來的勞役甚至是馬匹等待在宋、曹邊境上,給趙兵補充輜重糧草。

“還望司馬入衛,能少些殺傷。”作為衛人,他對趙無恤圖謀衛國心存不忍,但作為無恤的家臣卻又只能聽之任之,甚至還得加以協助。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道理在春秋亦然。

於是不到十日的時間,郵無正就完成了這時代少見的壯舉,一個大迂回繞到了衛國濮南,給了笙竇邑致命一擊,與趙無恤成功會師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