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功過任後人評說(第2/2頁)

“更何況,絳都國人家的子弟在丹水長平一役裏被我俘虜大半,按照趙氏的規矩,他們都要作為戰犯刑徒勞役三年,但若家人願意遷徙,則可以免除其罪……我相信光是為了讓子弟重獲自由,不少民戶就願意咬著牙,拿著發放的幹糧,走上半個月,抵達他們的新家!”

在遷徙的路途中會灑下血淚,但這代價是值得的,無論是對於趙無恤的野心,還是對於那些民眾而言。

“太史說的沒錯,我會讓他們背井離鄉,卻也能讓他們重新紮根,十年二十年後,更加枝繁葉茂!至於太史會在史書上痛斥我還是褒揚我,請隨意,無恤一生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華夏是定居的農耕民族,卻從來不是一個墨守成規,呆在一個地方就不挪地的民族。繁衍,遷徙,擴張,這是生物的本能,這個過程雖然緩慢,卻從未停止過。

周室的大分封本身就是一場巨大的移民運動,嬴姓一族千余人作為頑抗的戰犯,被從朝歌一帶強行遷到西陲守邊;而唐叔虞就封時,也帶著懷姓九宗,魯國就封,也帶著殷民六族,這些被迫遷徙的宗族人口,成了兩國奠基的基石。

到了春秋之世,滅其國遷其民更是家常便飯,鄭國東遷工程之浩大,不亞於趙無恤的這道上卿之令。而楚國也喜歡把自己的附庸蔡國、許國等到處遷來遷去,移民運動貫穿整個春秋歷史,蔡史墨熟讀典籍,自然不會不知道。

他長嘆一口氣:“本以為趙宣子、欒武子已經是晉國權臣的極盛,今日方知,他們不如將軍遠矣,無論是膽量,還是格局眼光。老朽活著六十年,經歷了無數事情,見到一代代上卿崛起又倒下,對諸侯興衰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卻唯獨看不透將軍會把晉國帶向何方……”

“我的眼將拭目以待,我的筆會如實記述將軍的所作所為,正如你所言,既然如今晉國已無人能奈何忤逆得了將軍,那便只能功過任由後世評說了!”

蔡史墨對趙無恤一拜,不再言語,轉身離去。

出到帳外後,遙望天上的月亮,蔡史墨嘆息道:“叔向曾言,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而公室從之。如今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羊舌、祁滅亡,僅剩的韓氏也如同趙氏鷹犬。公室,不知還能堅持幾年,國君,也不知道會不會是晉國的末代之君……”

他踩著月光而去,要連夜追隨晉侯午的車駕前往銅鞮,那座為國君打造的新牢籠。史墨是太史,只要他還活著一天,就要如實記述下發生的這一切,絕無隱匿,無論喜厭善惡!

……

侯馬盟會後,這場轟轟隆隆的瓜分會談總算告一段落,趙無恤趕在冬至前遣散了征召兵,留下一萬武卒駐紮在故絳,準備配合郵無正部和韓虎部攻下平陽,再賣給韓氏一個人情。

趙氏的僚吏則開始進駐新絳,按照俘虜提供的家庭住址,按圖索驥,尋找他們的家人,進行搬遷動員,並根據實際情況劃定片區,等到明年開春,就算這些人不想搬,也會有趙兵的戈矛逼著他們遷走。

政府主導的強制移民,一向是中國移民團體的重要原因,秦遷民至河南地,漢遷六國豪強到長安,明遷山西人到各地,什麽時候問過被遷移者的意見?

至於魏氏,他們在趙韓大軍眼皮子底下,也不好直接將新絳國人偷偷遷到曲沃等地去,只求明年快點完成遷移後,兩家武裝能離開這裏。

更何況,魏氏家主又有了新的煩心事,如果說趙韓對於他們是慢性病的話,那退往河西的知氏,則是心腹之患了。

時間進入十一月初時,在趙氏攻城利器的猛轟下,平陽已經被破,知申身死。而根據侯馬盟約“三家剿滅知氏,一致對外”的原則,剛占領蒲坂的魏氏也急匆匆將一個消息通告趙無恤和韓虎:

“知氏將以河西地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