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病入膏肓(第2/3頁)

……代價是:除了少數幾個八旗師、還有一些重點部隊能用上銅子彈之外,90%的漢軍用的都是鋼子彈、或者是更糟糕的鑄鐵子彈。大炮用的也是鋼彈殼,而不是銅彈殼。無數反坦克槍、反坦克炮、坦克炮、岸防炮、艦炮……這些需要穿甲的武器,它們所發射的所謂“穿甲彈”,裏面的“鎢芯”基本上都是鋼芯。鎢芯彈成了“烏心彈”,穿甲效果還能剩下幾成,可想而知。

而子彈不用銅而用鋼做,帶來的代價:第一,就是槍管壁來復線磨損嚴重,武器壽命大大縮短。第二,鋼比銅輕,射程、子彈飛行穩定性等等都要遜色不少。第三,鋼沒有銅那麽好的延展性,不能像銅那樣在爆炸高壓下迅速填滿槍管的所有縫隙,槍膛內推力效果不理想。更要命的是,如果槍管做得稍不精密,鋼子彈就可能硬卡在一個地方打不出去,導致炸膛。第四,打進人體內不易變形,殺傷力小。第五,容易卡殼。……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鋼和鋼之間碰撞摩擦,太容易產生火花,容易導致走火……

……

軍工系統之所以敢這麽明目張膽地偷工減料,除了各級各層都在貪墨、保護網早已天衣無縫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知道這些粗制濫造的軍火,根本就不會被使用。自從19世紀末最後一次明清戰爭以來,各地兵工廠就在生產這些破爛,年復一年,舊的報廢掉、新的發下去,大清“千師陸軍”從來就沒有開過槍。縱使是破爛,又能怎麽樣呢?

尤其到了戊戌變法、滿清對南明形成戰略攻勢之後,整個帝國,從皇帝到老百姓,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點:只可能是大清打過去,不可能是南明打過來。加上南明驚恐萬分地修築長江防線,好像能擋住清軍就謝天謝地了……“南明不可能打過來,只可能大清打過去”這種觀念,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但是,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原本就較為腐朽的滿清,在變法成功、取得了很大成績之後,迅速地更加腐朽了……相反,原本就較為清明的南明,在這幾十年間,走上了逐漸君主立憲、政治更加清明的道路。

直到前不久的最新一次明清戰爭,真是讓這些軍工系統的蛀蟲們捏了一把汗。索性這次短暫的戰役裏,軍火質量問題沒有明顯暴露出來。最大的原因,就是跟明軍實打實交鋒的主要都是八旗師。而八旗師作為精銳部隊,他們的武器彈藥都是“特供”的,質量都還算不錯。而那些漢軍,不是被打死在江裏當了炮灰,就是被抓回南岸當了俘虜,誇張點說連開槍的機會都沒有。

這場“沖突”閃電般地結束了,整個滿清貪官集團又長長地出一口氣。原本他們連各自的替罪羊都內定好了,現在是一場虛驚。很快,軍火系統又開始肆無忌憚地造垃圾軍火,整個貪官集團又開始肆無忌憚地收保護費、為垃圾軍火開綠燈了。

……

穆隆額吩咐道:

“把那個匾再拿過來。”

兩個下屬馬上從櫃子裏擡出了一只匾。這只匾是晚上吃“女體盛”之前,牛忠清安排上百個工人敲鑼打鼓送來的。上面四個老套的大字:愛民如子。但是字雖然老套,卻價值不菲,首先木匾是用兩塊寬紫檀木版拼接成的。紫檀為木中名貴之最,大料更是稀缺。這雖然不是一整塊匾,但兩塊拼接,每一塊紫檀板也算是貴重之極了。四個大字又是國內第一流的名家所書,用真金鍍上去的。光這一塊匾就值上萬大洋了。

但是,收禮經驗豐富的穆隆額自然明白,玄機一般都在匾的後面。這種“夾心匾”他也不知收了多少個了。但是這一個,還沒來得及打開看看。

他用手敲敲,果然,紫檀木板的後面,有一層薄薄的硬紙板。同時,油墨的香味也傳出來。輕輕撬著掀起來,下面露出了整整一匾的“紙”。

不是鈔票。

這些紙是一疊一疊的,就像書那麽大,碼得整整齊齊,每一疊都用牛皮紙帶捆紮好。雖然不是鈔票,卻像一樣印刷著精美繁復的花紋,還有外國人的頭像。每一張上面都有阿拉伯數字:1000。

兩個屬下一眼就看明白了。穆隆額見多識廣、收禮無數,也早已明白了這是什麽。他唯一問的就是:

“這是哪個銀行的?”

一個財務官輕輕咽了一下口水,說道:

“大人,美國花旗銀行的。”

嗯,這就是美國花旗銀行的不記名債券。每張1000美元。

這種不記名債券就相當於大額鈔票,隨時能去該銀行兌換現金。而且不像支票什麽的還要實名。非常方便。

穆隆額抓著一疊一疊的債券,把它們拿出來,放在桌上。雖然排滿了整只匾,但每一疊並不厚,只有十來張。因為匾本身就很不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