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角度就是裝甲(第2/2頁)

……

這是一支德式的毛瑟反坦克槍,口徑7.92毫米。口徑和普通步槍一樣大,但它作為反坦克槍,槍管更長,裝藥更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彈頭是有碳化鎢芯的著名“K型彈”。

向小強特地轉頭看了一下張紹衡。

張老爺子也是目不轉睛地貼著炮鏡,喉嚨滾動了一下。看來他們還沒來得及做這種測試,他也很是緊張。剛才做步槍和機槍試驗的時候,張老爺子還神情自若呢。

不過難怪,這是裝甲車,不是坦克。就算是坦克,以這個時代的坦克裝甲水平,遇上反坦克槍都還是挺危險的事兒,別說裝甲車了。

一聲口令,外面反坦克槍“當”的一聲槍響,遠處的半履帶車前裝甲板蹦出幾點火星。

向小強心臟緊張的砰砰的,轉動著炮鏡焦距,在裝甲車的正面翻來覆去地找槍眼。但是找來找去,只發現車前頭發動機蓋裝甲板上,有一條比較深的劃痕,比周圍其他子彈造成的劃痕都顯得有力。

他心中欣慰了。傾斜的裝甲板起到了作用。7.92毫米碳化鎢穿甲彈——跳彈了。

外面又傳來高亢的“射擊”口令。隨即,槍聲再次響起,炮鏡中的裝甲車前板再次迸出一道火星。向小強立刻用炮鏡看去——

哈哈,又跳彈鳥。

再次射擊。這第三槍打在了裝甲車車頂的機槍護盾上。這次沒多少火花,而且向小強馬上發現,護盾上多了一個槍眼。

這次打穿了。要是戰鬥中,後面的那個機槍手就已經死了。

“嗯,打穿了,”旁邊張紹衡開口了,眼睛還是貼著炮鏡,聲音盡量沉穩地說道,“機槍護盾打穿了。”

一個泰平記的專家馬上接過去,神情自若地說道:

“喔,很正常。護盾只有8個毫米厚,而且斜角很小。嗯,很正常。”

向小強沒有接茬,仍然貼著炮鏡觀測著。這對這些人來說,當然是常識。200米的距離、近乎垂直的角度,7.92毫米鎢芯彈反坦克槍要再打不穿8毫米鋼板,那……那向小強就要跟泰平記大量定制這種鋼板,加裝在明軍所有坦克和長江防線上的鋼堡上了。

王鶴翔開口了,輕描淡寫地說道:

“護盾可以往兩側加大斜角。不要現在這樣一塊平板。這樣近距離可能還擋不住反坦克槍,但遠距離會好一些。”

張紹衡轉過臉來,呵呵笑道:

“王大人說到點子上了。”

……

接下來又打了7發碳化鎢子彈。其中5發打在車體裝甲上,全部跳彈,沒有一發打進去的。但是另外兩發打在了機槍護盾上,全部打穿。

然後兩名士兵又扛著一只更粗大的反坦克槍上來了。這是大明自產的12.7毫米反坦克槍。向小強知道,大口徑反坦克槍,這也是未來幾年反坦克槍的主流。

又打了10發,7發跳彈,3發打穿裝甲板。

這個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在南京保衛戰中,就有大明的疾風-33裝甲運兵車前裝甲無法抵禦清軍12.7毫米反坦克槍的問題。看得出來,這次疾風-36針對這個問題作了改進。加厚了3毫米裝甲,加大了裝甲板傾斜角度。於是,防彈效果大大增強。

而且向小強看得出來,加大傾斜角度的作用遠大於那3毫米加厚的作用。現在的疾風-36前裝甲是18毫米厚。18毫米裝甲,作為裝甲車來說已經是不薄了,但對於大口徑反坦克槍來說,擊穿這個厚度還是容易的。但是現在加大了斜角,於是,本來可以輕松打進的鎢芯彈就被反復彈開。

向小強想出了一句還算滿意的話,微笑著自言自語道:

“角度就是裝甲。”

“角度就是裝甲,”張紹衡馬上接了過去,也微笑著點點頭,“精辟。非常精辟。向大人,敢問這句名言的出處在哪裏?我很喜歡。”

向小強心中一陣愜意,淡淡地笑道:

“呵呵,見笑了。這哪裏是什麽名言,純粹是本將一時興起,隨口總結出的。”

“哦!”張紹衡眼中露出了些許欽佩的神色,撫掌笑道,“好,向大人不愧是名將,隨口便能總結出這麽精辟的話。不錯,的確就是這麽回事。角度就是裝甲,這是被我們剛剛證實了的。”

他說著,轉頭跟身旁的一個泰平記專家說道:

“你不是正在寫一本裝甲設計的專著麽?我建議你把‘角度就是裝甲’這句話寫進去。你信不信,這句話將成為軍事技術史上的名言。”

那個專家也是點頭稱是。

向小強心裏舒服的不得了,但表面上仍是很不在意地,淡淡地謙了兩句。他知道張老爺子這是在不動聲色地拍自己馬屁。但人家畢竟是大老板、有水平,這馬屁拍的讓人爽不說,還不那麽露骨,這裏起碼有一半人聽不出是馬屁。這就很成功了。

比如秋湫,她就沒聽出這是馬屁,現在正在很崇拜地望著自己,臉上寫滿了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