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良機(第2/3頁)

也有大批的記者圍堵在人民衛隊司令部門口,要求采訪向小強,采訪十四格格。主要是想采訪十四格格。但是向小強嚴令,人民衛隊的所有人員,包括十四格格,不得私自對媒體表達觀點。向小強有這個權力,而且軍政等公職人員不擅自對媒體表達個人觀點,這也符合傳統慣例,記者們也沒有辦法。

這也是向小強聽從了秀秀和嶽母尚小君的告誡,做出的決定。這件事無論從哪個方面講,他向小強都要保持低調,最好能遠離大家的注意力。因為這是個看沈榮軒好戲的機會。

但是秋湫的觀點是旗幟鮮明的:那就是一定要把滿清手裏的幾千大明子弟兵換回來。在她看來,不管什麽憲法不憲法,那幾千大明子弟兵雖然人少,但卻是為了保家衛國、抵抗清虜而被俘的。而這幾萬“新公民”雖然人多,但他們幾個月前還是“清虜”,是為了南侵大明而來的,不是我大明好客、把他們八擡大轎請來的。他們不少人手上還沾滿了大明將士百姓的血呢。他們剛過來幾個月,對大明什麽貢獻沒有,大明反倒每人發了他們100明洋,他們憑什麽和那幾千大明子弟兵同命同價?

秋湫這個觀點也代表了大明不少“草根”階層的看法。他們沒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和上層“精英”們那麽強的“憲政意識”,多半支持把這些“前清虜”交出去,把大明自己的幾千子弟兵換回來。

向小強雖然不讓人民衛隊的軍官對媒體表達觀點,但是他自己卻悄悄的在司令部裏高了個調查,讓肚子疼派人打探了一番,得知司令部裏大多數軍官都主張,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把自己的士兵換回來。向小強這些天也是一直參加統帥部的戰爭策劃的,統帥部的軍官食堂裏,軍官們這兩天也是都議論這個事。向小強聽了軍官普遍觀點,發現大多數人都想要把這幾萬“前俘虜”送出去,把自己的幾千士兵換回來。大家似乎都有一個觀點:

那幾千大明官兵都是為了保家衛國被俘的,如果這次我們有機會把他們換回來而不換,而讓他們永遠在北清的地獄裏,永遠不能和家人團聚,那麽今後誰還願意再保家衛國、再冒著當俘虜的危險沖鋒陷陣。

向小強很是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說這種觀點在中高級軍官中都如此流行的話,那麽下級軍官、普通士兵們就不用說了。那也就是說,不論是人民衛隊還是大明陸軍,反正軍隊這邊的人心都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那幾千大明官兵換回來的。不然就會打擊士氣。

……

8月2號下午統帥部例行戰爭計劃會議的時候,一個副官進來,悄聲把張照先叫出去了。回來的時候,張照先看了大家一圈,說道:

“諸位,看來我們需要對戰爭期限作出一個比較明確的預期了。現在政府需要我們給出一個大致的開戰時間,以決定這次戰俘危機的外交策略。內閣那邊的意思是,我們越早開戰,外交上處理這件事就越有利。諸位,盡管對這個問題我們有諸多分歧,但是也不能再擱置了。我建議今天下午就做出決定,確定戰爭的大致開戰時間。”

會議室裏諸位將領相互看看,表示贊同。

向小強本來是主張37年春天開戰的。這樣能夠多準備幾個月的時間,而且也季節上也合適發動進攻。順利的話能夠在嚴冬到來之前結束戰爭。最好是在四月下旬,因為那個時候剛好是黃淮、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農作物播種完畢的時候。這個時候打仗,不會對下半年的收成影響很大,不會造成大面積的饑荒。

但是早一點北伐,畢竟是向小強希望的。現在因為戰俘危機這件事,很多將領又傾向於在今年就進行北伐。和向小強想置身事外不同,參與制定戰爭計劃的一些核心將領們都有個“陰謀”,那就是想借著這次戰俘危機大加炒作一番,把國民、把全軍同仇敵愾的精神鼓動起來,對清進行一場“總體戰”。

一個分權的、中產階級占大多數的國家,是不太容易把國民的戰爭情緒鼓動起來的。一個集權的、貧苦的愚民占大多數的國家,相反倒比較容易把國民都鼓動起來,勒緊肚皮搞“總體戰”。因此對大明來說,此次戰俘危機,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總之不管是大明政府選擇哪一條,一定要讓全國上下都對北清人神共憤,最好能達到年初南京保衛戰那種程度。當然,不太容易。不過有總比沒有好的多。

張照先笑道:

“呵呵……都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看來諸位真的是都有很好的政治眼光……沈閣老說因為這件事,越早北伐越有利,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

……

經過了一下午的討論,最後基本確定,對北清的戰爭應該於36年10月份,也就是兩個月後開始。這將面臨冬季作戰。但是這對明軍來說也有個好處。在冬季,華北、西北一人多高的“青紗帳”沒有了,真正實現了“一馬平川”,而且公路以外的土地也基本硬化。這對明軍的機械化、摩托化軍團的優勢發揮將是不可估量的。而因為所有的田地裏都是光禿禿的,地面的清軍無處藏身,明軍的空中優勢也可以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