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主攻方向(第2/3頁)

斯大林在觀望。斯大林比希特勒理性、持重得多。他摸不準這次進攻將會打到什麽程度。雖然南明在給各國的照會上,清楚地寫明了戰爭目的就是收復所有國土,但是那畢竟是政治上的、宣言性質的東西,不能當作南明真正的戰爭計劃。

斯大林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和希特勒正相反。毫無疑問,對蘇聯來說,南明統一中國絕對是壞事,絕對是不可接受的。真要到了那一步,蘇聯就算放棄插手西班牙,也要全力支持北清,保持中國的分裂狀態。

但是現在,局勢還不明朗,斯大林還需要觀察。斯大林不希望看到的,只是一個統一的中國。在無法統一的前提下,雙方打一打仗,兩敗俱傷一下,那反而是好事。而在他傳統看來,北清過強了,南明過弱了。加上蘇聯又是和北清接壤,北清太強絕對不是好事。這時候南明進攻北清,能把雙方力量平衡一下,那是最好。

相反地,如果南明大了大敗仗,反被北清一路追殺南下、有被北清統一中國的危險時候,斯大林就要考慮往蘇清邊境增兵、向北清施壓,拉南明一把了。

因此,老謀深算的斯大林只是讓發表了那麽一篇溫吞水似的文章,算是表示一下,順便展示蘇聯一貫“反對戰爭、愛好和平”的立場。

……

德國和蘇聯的媒體都是被嚴格管制的,因此都只有一個聲音,只不過是相反的而已。英美法等媒體開放國家內,媒體就百家爭鳴,說什麽的都有了。日本雖然在今年的2-26之後,開始越來越極端軍國主義化,但是這時候媒體還沒受到控制。日本國民也都是非常關心政治,認為自己“匹夫有責”的。而且因為戰爭的雙方就在日本的邊上,東亞大陸一旦發生了什麽事,日本是比西方國家加倍的關注。

西方報紙上談論這場戰爭,很大程度上都是從“善惡”角度來看的,這一點尤其以美國媒體為甚。有不少人說過,美國人就像一群天真的大孩子,總是幻想著世界上是由惡龍和騎士組成的,而自己就在騎士一邊。和在苦難中泡大的、已經很事故的歐亞國家不同,年輕的美國還很習慣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好國家”和“壞國家”。這時候南明和北清,明顯就是“好國家”和“壞國家”。美國的大多數報紙也都起勁兒地報道、評論,報紙上漫畫一篇接著一篇。

而日本的報紙論調則截然相反。喝著狼奶長大的皇國國民,看問題是完全不考慮善惡是非因素的。他們完全是從“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看問題的。報紙上連篇累牘爭論的,是這對於日本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機遇?假如南明真有能力統一中國,那麽我們難道就看著他們這樣統一?我們日本能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什麽?假如我們插手的話,應該怎樣插手?南明掌握著馬六甲海峽,手握著大日本的咽喉,我們怎麽辦?……

甚至還有不少很“憤”的文章,直接提出了日本進攻東亞大陸的計劃:日本應該先打誰後打誰,先怎麽打再怎麽打……最後還泣血懇請,請“相關部門”看到後,代表一億國民進奏天皇陛下禦覽。

總之,整個日本的愛國熱情都在這場戰爭中宣泄出來了。從軍隊中下級軍官到中學生,全都看得眼紅,摩拳擦掌,恨不得大日本皇軍馬上殺上東亞大陸,為了皇國未來加入這輪角逐。

……

鄭州和徐州一樣,也是中原地區的另一大駐軍重地。鄭州是秦齊鐵路(西安到威海)和京南鐵路(北京到南陽)的交匯地,西邊就是洛陽,再往西就是函谷關。可以說,作為軍事要地,鄭州的地位不下於徐州。清軍函谷關到洛陽、鄭州、新鄉一線的常規駐軍就有二十個師,已經和東邊的徐州兵團連成了一片,形成了兵力雄厚的防禦帶。

雖然鄭州兵力相對於徐州來說,還是比較薄弱,但是有薄弱的道理。這裏地形不比東部的華北大平原,乃是北邊是太行山,南邊是秦嶺,中間是狹長的喇叭口平原地帶,越往西越窄,最後縮成函谷關、潼關那樣的關隘。這裏以來容不下徐州那樣的大兵團,二來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而且鄭州北邊就是黃河天險。廣武對這裏還是有相當的信心的。他認為明軍如果下一步進攻,一定會集中兵力,從東部也就是徐州、商丘一帶進攻。而那一帶,已經集結了近百萬的大軍,正在不分晝夜挖防線。

再加上明軍有了在山東登陸的可能性,東部將更加吃重。更多的兵力,現在還在不斷往徐州方面集結中。廣武的想法是,不管怎樣,先在這裏盡可能積聚軍隊再說。如果一旦明軍進攻山東迫在眉睫,就可以就近從徐州調兵進入山東半島。

北清最大的坦克工廠——張家口兵工廠,每天都有新下線的坦克裝上平板火車,從京張鐵路、津浦鐵路南下,送進徐州兵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