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黃河大橋(第3/4頁)

這樣“空中決戰”下去,大清空軍真的很快會被耗光。而且耗光後,還很不容易恢復。

廣武思考了一下近階段的戰局。

近十幾天來,陸地戰場沉寂下來之後,海空戰場卻異常熱鬧。而且每次都是南明主動發動的。南明的陸航和海航都頻頻出擊,襲擾大清後方,好像都是在尋求戰鬥的機會。而清軍飛機一旦起飛應戰,總是損失慘重,大交換比的敗給明軍。

這,就是明軍所希望的!所尋求的!

廣武看著地圖,咬著牙,手指在桌上重重敲著。他知道明軍的戰略了。明軍之所以停了這麽久,沒有在江淮戰役之後乘勝北上,就是因為過分迷信空中力量對地面的支持,過分依賴空中力量。他們打算在兩次戰役之間先消滅大部分清空軍,然後繼續在絕對制空權的庇護下,繼續進攻。

廣武原來對“制空權”這種東西頗不以為然的,至少是沒看得有多重。他覺得航空兵對地面戰鬥的支援是有,但總比不過炮兵。這也是這時代各國軍界的一般態度。

但是,這場戰爭才開始了二十多天,廣武的觀念就大大改變了。殘酷的事實給他上了一課。無數份戰場報告都顯示了同一個模式:明軍轟炸機劈頭蓋臉一頓轟炸,清軍就散得差不多了。還沒等重新組織起來,明軍坦克已經沖到跟前了。然後麽,自然是順理成章的大投降。

飛機出現的時間太短了,只有三十幾年。用在戰爭中也不過二十幾年(說是二十幾年,也只在世界大戰中用了幾年,後面十幾年全是空白)。世人實在是難以反應過來。無論是再出色的軍事家,此時也不知道該用一種什麽目光看待這種新生事物,該對這種新生事物寄予多大的期望。

廣武也不例外。從原先的不以為然,到現在的極度懼怕,時間太短了,只有十幾天。下一步該怎麽做?該怎麽更好地運用飛機?該怎樣運用飛機保護自己、打擊敵人?

完全是一片迷茫。此前沒有任何經驗,沒有任何理論。全世界也都沒有經驗,沒有理論,一切全要摸索。

用朕的飛機、朕的飛行員的鮮血,去一點一點的摸索。

廣武想到這裏氣不過,咬著牙,狠狠地說道:

“……為什麽他南明根本不用摸索?為什麽他們一上來就用得這麽好?……什麽時候該怎麽用,全都知道!……好像已經用飛機打仗打了幾十年一樣!”

廣武經過深思熟慮,做出兩個決定:

第一,在明軍下次大進攻前,絕對避免這種空中決戰。現有的飛機盡量疏散到各個機場,明軍飛機來挑釁,除非來了大批轟炸機,否則要盡量避免應戰。

第二,就是馬上在外交方面著手,積極的和日本磋商,爭取讓日本大批賣戰鬥機給自己。同時對莫斯科進行積極的影響,對斯大林說南明是多麽可怕,大清真的有亡國危險,大清和蘇聯唇亡齒寒……

廣武也知道斯大林老奸巨猾,現階段想讓他開恩賣給大清先進戰鬥機,門兒都沒有。最多能高價買些破爛老古董。

但是,萬一,將來真的到了那一步——也就是大清輸掉了中原戰役,南明拿下了山東河南、進逼黃河——那麽斯大林也會看到大清的危險。到了這一步,他肯定能明白大清的危險也是蘇聯的危險……那時候希望能及時從蘇聯買到大批先進戰鬥機,扳回局面。

……

23日黎明,也就是東營大空戰的第二天,明軍東江艦隊的第二階段任務開始了。

還是那支航母編隊,再次趁早上開進了渤海,又放飛了120架戰鬥機。

但是這次大清空軍有了廣武的命令,不再起飛應戰了。幾大機場上的飛機也都疏散開來,零散著停到各地的小機場上,要麽躲在機庫裏,要麽用偽裝網蓋住,偽裝成灌木叢。反正掃射機場也不怕。

明軍戰鬥機群轉了一圈,沒發現迎戰的清軍飛機,便發回了一個無線電信號。十分鐘後,一個大隊的俯沖轟炸機從東北方向鉆出來,和120架戰鬥機會合,浩浩蕩蕩飛過東營,一路飛過廣饒、淄博、鄒平、章丘,直撲濟南。

濟南城上空防空警報大作,全城恐慌。很快,濟南上空布滿了高射炮黑雲。

正在濟南黃河大橋上跑步前進、進入山東的清軍大部隊仰頭望著天空,也都傻了眼。前後是擁堵的隊伍和軍車,兩側是滔滔黃河,根本都沒地方躲。

明軍機群明顯就是沖著濟南黃河大橋來的。36架俯沖轟炸機輪番撲下,一陣掃射後,沖著大橋就投彈。

在1936年的北清,黃河上只有兩座固定大橋。一座在濟南,一座在鄭州。這兩座都是鐵路公路兩用橋,一座是日本人建造的,一座是德國人建造的。在黃河上的其他河段,有一些常設的浮橋,類似後世中國黃河上的那些常設浮橋。但是這些浮橋通行力有限,而且每到初春、黃河解凍的“淩汛期”,很多座都要臨時拆除,以免河堤決口。真正能常年形成戰略運力的、能過火車的,就是這兩座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