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瀛台的囚犯(第2/3頁)

大街上,零星的外國人和外國記者站在路邊,用復雜的眼神望著這種隊伍。外國記者的拍照收到了嚴格的管制,別的不能拍,只能拍這種打著感謝橫幅的隊伍。如果拍了不該拍的,則旁邊一定會沖出來“流氓”,搶掉他們的照相機。

……

各路市民漸漸的都行進到了四個大菜場內。菜場內一共有十種商品:蔥、姜、蒜、大白菜、白面、玉米面、高粱面、鹽、豆油、蜂窩煤。其他的一樣沒有。而且價格也是由官府定的:玉米面兩角一斤,白面七角五分一斤,大白菜一元一斤,鹽兩元一斤,豆油四塊五一斤。

當然,這裏說的幾元幾角都是指清洋,是銀元。“一元”就是那種七錢四分的一枚銀元。“一角錢”就是指一角銀毫子,是一種小銀元,十枚毫子等於一塊大洋。而且,菜場裏的官商明確規定:不收紙幣,只收現大洋。

剛剛歡天喜地到這裏的老百姓們,現在開始叫苦不叠。官商不收紙幣這在他們意料之中,可既然用現大洋,竟還是那麽高的價格——一斤豆油等於原來全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最近一年,京師造幣廠開足馬力日夜印刷鈔票,清洋的紙幣不斷貶值,吃穿住行等一切東西的價格都在飛漲。但要是按現洋算價的話,漲幅則很有限。很多地方都或明或暗地開始拒收紙幣。尤其是各大壟斷官商,雖然名義上仍然接受紙幣,可一般沒背景的小老百姓,誰也沒那個本事用紙幣從官商那裏買來東西,一律得拿現大洋。而且官商找錢的時候,如果買者是老百姓,則一定會找給他紙幣,不收還不行。

因為廣武政變上台之後,深感根基不穩,生怕下面的統治機器不穩定,不忠於自己,於是除了大撒特務、半公開默許賣官鬻爵、用腐敗拉攏軍政官員之外,還使出了一條各大獨裁者維護統治的最後手段:用印鈔票的方法從老百姓手裏搶掠財富,然後補貼給統治階層。

具體手段就是多印鈔票,然後把這些鈔票用各種名目優先發給政府官員、軍警系統等統治階層。統治階層花這些鈔票的時候,這些大量鈔票就會流入市場,使紙幣貶值,同時拉高各行各業的價格。但是這時候,統治階層的鈔票已經花出去了,而且換回了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他們只賺不賠。而損失會轉嫁到底層百姓身上。因為老百姓手裏的鈔票會同時貶值,而他們什麽也沒得到。這個過程等於從老百姓口袋裏直接拿錢、然後分給統治階層,使全社會財富快速往統治階層集中。和明搶唯一的區別,就是中間用了“貨幣貶值”這個障眼法而已。而缺乏信息的老百姓,也只會把這歸咎於“自己命不好”、“自己沒本事”上去。

……

北京紫禁城的西側,從北到南分布著三個相連的環湖皇家苑囿:北海、中海、南海。其中在南海的湖心有一座圓形的島。這個島很小,直徑不過一百多米。島上綠樹蔥蔥,中間有幾間宮殿。在後世,這個島可是大大的有名——瀛台。

但是在這個時空裏,光緒戊戌變法取得成功,並沒有像標準歷史裏那樣,被慈禧太後幽禁在瀛台。所以現在“瀛台”這兩個字並沒什麽特殊意義,不過是皇家園林中無數景點名稱中的一個罷了。

但是就在廣武上台之後,瀛台裏還是住進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個“客人”的身份一點也不比光緒皇帝遜色。他就是被廢黜掉的嘉德皇帝,現在的“慶國公”。

廣武政變之後,原皇帝嘉德就在朝野上下的視野中消失了。不管是“嘉德”這兩個字也好、“慶國公”這三個字也好,都像“十四格格”這四個字一樣,成為了大清的眾多違禁字眼之一,被吸進黑洞,徹底從廣播、印刷品、以及人們的公開談論中消失了。很多人都在猜測,先帝大概已經被殺死了。

但是實際上,廣武並沒有直接殺死嘉德。他只是把嘉德秘密囚禁在瀛台上。那個時空的慈禧和這個時空的廣武都選中了瀛台,並不是巧合。瀛台作為幽禁重要人物的地方,的確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四面環水,離岸最近的北側也有百米左右的湖面,另外的東西南三側,湖面更是寬達兩百多米。進出都要乘船。另外瀛台的面積大小正合適,一萬多平方米,既能夠安排下必要的人員和衛兵,又不至於大得監控不過來。最重要的是,瀛台處在南海皇家園林裏,警衛森嚴,安全性沒的說,而且隔壁就是皇宮,宮內的手握大權者可以隨時掌握瀛台囚犯的情況。

自從廣武上位之後,整個南海園林就被重兵封閉起來。湖心那個小小的圓形島,更是成了最最神秘的禁地。整個大清帝國準許踏上瀛台的人,一共不超過三十個。周圍湖岸上的禁衛軍重兵把守,如臨大敵,但是那些官兵們握著荷槍實彈,整天眺望著碧波遠處的那一座綠樹簇擁的小島,卻不知道為什麽要把守這座島,不知道島上發生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