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綠教區的兩種未來(第2/2頁)

……

這種榜樣的刺激力量是最大的。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前一天隔壁班的阿蔔杜拉那小子還跟我們一樣,吃面餅、喝稀粥、扛步槍、用兩條腿行軍、拿著每月八毛錢的軍餉,今天考試合格,人家就調到正規部隊去吃罐頭、吃水果、挎沖鋒槍、坐汽車行軍、拿每月七明洋的軍餉了。而且,人家那正規部隊升官速度多快啊!

這麽一來,每人都有了“向上流動”的希望。這種“差別對待”非但沒有降低士氣,反而讓整個民族部隊每個人心裏都癢癢的。他們除了參軍時的“殺蘇軍、為親人報仇”的原始動力外,又有了更新、更持久的動力。雖然注定能進入正規部隊的只是少數人,但這足夠激勵著絕大多數人朝著這個方向使勁。

既然叫“訓練部隊”,那麽除了讓他們幹一些炮灰的活兒之外,當然還要讓他們有“不當炮灰”的途徑。除了軍事訓練之外,明軍以連為單位,每個連設立一名軍事教官、一名文化教官。軍事教官負責隨時隨地規範他們的行動、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文化教官負責在不戰鬥的時候給他們上課。除了教他們漢語、漢字、算數,還有一些基本的歷史地理知識,以及伊斯蘭文化之外的知識。教員在軍中的地位很高,大致相當於蘇軍中的“政委”。簡單說來,軍事教官負責“正規化”,文化教官負責“漢化”,或者叫“去伊斯蘭化”。

教官告訴士兵們,將來兩疆的各地基層官員,將不再采用過去的王公、以及宗教長老了,而就從你們這些受過新式教育的人中選拔。你們誰學得好,誰就有希望成為基層的地方官。

這樣一來,對這些士兵的吸引力更大了,他們學習漢文化、世俗文化的動力更強了。但是他們的信仰還是百分百得到尊重的。每個人懷裏都是兩本書,一本古蘭經,一本明軍發的課本,想讀哪本都可以。不過畢竟每天的空閑時間都有限,你要是讀古蘭經多一些,那麽讀課本就會少一些,那麽文化成績就會不如別人,那麽進入正規部隊、以及將來成為地方官的機會就會更少一些。反之,機會就多一些。

這實際上就是要大力推行“政教分離”。這一點,大明將比之前的北清做得更徹底。北清時代,雖然兩疆屬於大清控制範圍,但是在各地,大部分具體的政權都掌握在當地王公和宗教長老手裏。北清在這裏的“政教分離”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停留在高層。而在基層,這裏實際上還是“政教合一”的。也就是“安拉掌管一切”。現在,大明將要推行的政策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先把下層權力從長老手裏拿過來,交給經過現代教育的官員。逐步讓宗教的影響力減少,退出世俗生活。

按照向小強的想法,將來兩疆的理想狀態是:應該像後世的迪拜、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那樣,宗教僅僅是宗教,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應該像阿富汗、伊朗、巴勒斯坦那樣,成為生活的全部。同樣是綠教國家,但前者的人們眼界更開闊,更富有、更不愚昧,更願意去追求金錢、事業、愛情、以及其他世俗世界的美好生活,他們知道除了宗教,世界上還有更多的好東西。而不會向後者那樣,貧窮、愚昧、封閉,除了古蘭經教給他們的,在也不知道外界還有什麽好東西了,除了宗教,就不知道活著還有什麽意義了。

兩疆是大明的領土,注定會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麽將來發展成哪種模式,就看現在大明播下什麽種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