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北伐(八)(第2/3頁)

2月18日,善祿帶領3000部隊前往焦莊。這一帶基本是平原地區,善祿心裏面有事,行軍是並不說話。到了中午時分,突然有親兵起來稟報,斜後方出現了大量敵人的跡象。

“啊?”善祿沒有能夠立刻理解這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將軍!我們側後方出現了數千馬隊,前面也有千余馬隊。如何應對,請您定奪!”親兵恭敬地說道。其實現在按照正常來說,被革職的善祿已經不是什麽將軍了。但是親兵對此並不在乎。

親兵不在乎,善祿卻非常在乎。得知前後都出現太平軍的部隊,善祿第一念頭就是立刻就跑。但是他轉眼想起了自己現在的身份,被革職留用的將軍。鹹豐皇帝雖然年輕,但在朝政中還算是能抓住重點。例如鹹豐斥責善祿的罪名是,不能阻賊渡河,又不能與賊迎戰。

現在他當然可以跑,但是此行前善祿為了向鹹豐皇帝證明自己並非窩囊廢,除了上謝罪折子,還向鹹豐皇帝表示自己已經出兵焦莊。話都說出去的現在,若是讓鹹豐知道善祿知道自己見到敵人立刻逃走,其結果不用再多想。

念及此處,善祿決定賭一賭。太平軍雖然號稱善戰,但是從他們據守的李官莊到善祿這裏,有五六十裏地。人說百裏必蹶上將軍,太平軍這一路行來,應該是消耗不少體力。而善祿的部隊行軍拖拖拉拉拉,大家怕苦怕累,體力消耗的應該比較少。

“列隊!迎敵!”善祿下達了命令。

2月20日,臨清城城頭。知州張積功看到城下豎起了幾根高杆,上面懸掛起了幾顆人口。在杆子上懸掛著幾個塊大布幡,上面寫著“善祿的人頭”。這幾個字寫的極大,隔了幾十步都清晰可見。這可是把張積功嚇壞了。他守的臨清城內兵力本來就少,眼下綏遠將軍善祿若是真的被殺,近處的援軍就變得更少。

“快!拿筆墨來,我現在就寫文書求援!”張積功喊道。

求救文書一寫就是十幾份,投放對象不僅有山東巡撫,還有給直隸長官,給兵部的文書。

2月22日,一封文書傳入了城內,張積功看到勝保帶了8000兵馬前來援助的消息,感動的差點失聲痛哭。

幾乎在同時,在天津附近紮營的北伐軍也接到了韋澤的文書。

林鳳祥、李開方、吉文元三人分兵駐紮在天津附近的靜海與獨流鎮,韋澤的文書不算客氣,在公文裏頭,韋澤首先告知三位丞相,現在韋澤已經是太平天國的齊王,雙方在職位上已經有明顯的差距。雖然三人作為北伐軍主將,韋澤是援軍。不過現在整體戰場上,韋澤要求三位丞相服從韋澤的指揮。

三人是第一次得知韋澤晉升齊王的消息,雖然距離南京數千裏之遠,沒辦法驗證。但是韋澤敢這麽說,想來也不會是瞎話。三人隨即對是否服從韋澤的指揮產生了一些爭論。

林鳳祥倒是覺得既然局面都到了眼下的地步,那不妨就聽從韋澤的命令好了。吉文元支持林鳳祥的觀點,而李開芳對韋澤為何這麽著急的索要指揮權感到頗為不解。三人也不想爭執,圍著韋澤的公文繼續看了下去。

韋澤制定的戰略是雙方盡量在阜城匯合,匯合之後立刻南下。出乎林鳳祥意料之外的是,韋澤竟然要求林鳳祥所部做突圍準備,但是先按兵不動。韋澤所部會盡可能靠自己的兵力解決清軍,打到阜城去。到了那時候,兩邊兵力相距很近,突圍的效率大大提高。

韋澤反復強調,在現在這個階段林鳳祥所部盡量不要讓清軍看出有任何突圍的跡象。特別是不要進攻阜城,等韋澤的下一步命令。

看完了命令,林鳳祥笑了,“韋兄弟做事還是這樣,他若是能多承擔一些的時候,就不讓其他兄弟多費力。”

李開芳並沒有贊賞韋澤的打算,他皺著眉頭說道:“韋兄弟這麽做可是有些奇怪,若是按他的計劃,我等只用等韋兄弟打過來。他能辦到麽?”

李開芳知道韋澤的部隊善於打陣地戰,善於打硬仗。在太平軍裏頭,如同韋澤這般打仗的有一個人,或者說曾經有一個人,那就是西王蕭朝貴。作為蕭朝貴的部下,李開芳很清楚,自打蕭朝貴戰死之後,再也沒人肯主動的打硬仗。就連蕭朝貴手下的得力幹將林鳳祥與李開芳都不肯再打硬仗。

林鳳祥看了看吉文元,又瞅了瞅李開芳。吉文元的目光中有渴望,有焦慮,總的來看,他是希望盡快突圍。而李開芳同樣想突圍,但是對於韋澤的能力很是不放心。現階段任何失誤都會導致很糟糕的結果。

“若是按韋兄弟所說,我等守在原地不動,反倒不會有什麽兵馬損失。”林鳳祥說道。此時太平軍已經在靜海、獨流鎮堅守了兩個多月,除了大量的壕溝陷阱之外,林鳳祥等人在兩地築起了長長的土墻,在土墻上用磚石壘起了射擊口。清軍進攻城墻的時候沒有什麽防備的方法,而太平軍可以直著身子站在土墻之後,以最快的速度裝填火繩槍,並且用很舒服的姿勢進行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