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民以食為天

秦致遠往科西嘉移民是迫不得已,因為秦致遠並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來支撐自己前進。

現在就好辦了,因為蘭芳大公國的成立,秦致遠總算是有了一塊名正言順的屬於自己的地盤,可以肆無忌憚的按照秦致遠的意圖來規劃。

於是關於婆羅洲的發展規劃馬上就被提上日程。

發展規劃作為一種戰略性、前瞻性、導向性的公共政策,具體到蘭芳大公國來說,就是秦致遠想把蘭芳大公國打造成一個什麽樣的國家,到底是農業國、工業國、還是以科技為主導的區域性大國乃至於全球強國。

如果按照秦致遠的想法,他需要一個以科技為主導的全方位強國,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文化,在全世界……最起碼在東南亞,蘭芳大公國要處於領導地位。

既然以科技為主導,如果依靠蘭芳大公國本身,必定有一段艱難的路程要走,秦致遠既然現在已經有了一部分資源,那麽就肯定要借助外部力量。

想把一個地區由亂致治,一個關鍵點在於要讓人們有事幹,只要有事可做,就不會胡思亂想,就不會遊手好閑,社會秩序就會很快恢復。

蘭芳大公國目前就處於由亂致治的過程中。

好在如果在蘭芳大公國想找點事做,還真是不難。

在蘭芳大公國中,有面積龐大的種植園以及各種礦藏,這些地方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人手,同時並不需要專業技術,可以說就算是把目前所有的蘭芳大公國人口都塞進去也不敷使用。

為了能迅速恢復社會秩序,蘭芳大公國在進行了人口普查之後,馬上開始從國內進行移民,充實蘭芳大公國的種植園以及礦山。

為此,秦致遠把手中的商船集中到蘭芳大公國,全力從民國開始移民。

此時的民國,南北兩派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並且在南北兩派內部也是紛爭不斷,不時會爆發出局部戰爭,整個民國戰火連天,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

就在這時,有關蘭芳大公國的消息終於傳到民國,苦於戰亂避無可避的華人終於有了可以躲避戰亂的世外桃源。

於是“闖南洋”的大潮再次在民國興起。

這一次的範圍就不僅是東南省份,因為赴歐華人大多數來自北方,在這一次“闖南洋”的大潮中,北方各省占據了相當比例,幾乎和南方各省的人數比例差不多。

甚至在戰亂最為紛雜的內陸省份比如川湘,都有整村整鎮的居民集體搬遷。

從二月份開始,移民蘭芳大公國的華人以每月十萬人左右的速度增加,並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蘭芳大公國的居民快速增加,這又帶來了一個讓內閣即高興又頭疼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新移民的生活物資如何保證。

加入到移民行列中的華人,大多都是在大陸沒有什麽財產的佃農,想想就能夠理解,如果他們家有浮財,想必也不舍得全部舍棄掉然後移民。

那麽這些身無長物的新移民抵達蘭芳大公國,如何生活就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住的地方好辦,以前的本地原住民出逃,遺留下來很多房屋,這些房屋足夠分配給這些新移民。

土地問題也好辦,蘭芳大公國雖然擁有占地廣闊的種植園,但土地利用率並不高,大片的荒地尚處於無人開墾的狀態,甚至於類似松巴島這樣的島嶼,雖然有近1.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但是整個島上的居民居然只有幾千人,這還是在原住民沒有出逃之前,現在那上面幾乎就是個荒島。

衣服也好辦,華人女性本身就幾乎點滿了紡紗織布的屬性點,只要安定下來,服裝不成問題,更何況蘭芳大公國這裏氣候炎熱,現在雖然還是冬天,但根本不需要穿棉衣,對於那些從寒冷的北方遷移過來的華人來說,哪怕是一身夏裝也沒有任何問題。

主要問題是食物,民以食為天,只要能吃飽肚子,按照華人的習性,馬上就會安定下來,除非是刀架到脖子上,否則就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問題新生的蘭芳大公國內閣無法解決,於是就提交給秦致遠,讓這位蘭芳大公國的“國王”解決自己治下百姓的口糧問題。

而這個問題對於秦致遠來說還真不難,已經被歐洲接受的秦致遠具有黃博涵他們不具備的影響力,秦致遠只需要調動自身的資源就能解決蘭芳大公國的糧食問題。

法屬印度支那的主體是安南,而安南本身有東南亞糧倉之稱,因為地緣不同,此時的法國並不依靠來自安南的大米,而是選擇了來自美國的小麥,那麽安南的大米就出現了滯銷,甚至是嚴重的滯銷。

秦致遠只是給法屬印度支那總督發了封電報,問題就得到圓滿解決,蘭芳大公國現在就可以從安南開始進口大米,而且價格維持在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