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目標要轉向日本了?

蘭芳和日本的對罵並沒有影響日本青黴素工廠的建設。

秦致遠在日本開設青黴素工廠是為了盈利,日本人對於青黴素確實有迫切需求,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事,不管秦致遠和日本人之間有沒有矛盾,已經確定了的合作項目並不會受到影響。

畢竟,青黴素工廠名義上是屬於法國和日本的合作項目,和蘭芳並沒有直接的從屬關系。

當然了,這也是矛盾還不夠大的緣故。

如果矛盾累積到要開戰的程度,那麽不管日本人有多需要青黴素,秦致遠還是會果斷中止所有的合作。

為了防止某些意外發生,秦致遠派往日本的所有的工程人員都是法國人,安保人員則是以德國人為首,以安南人為輔。

在執行力和紀律性這方面,和法國人相比,秦致遠還是比較相信德國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法國人就不如德國人,只是他們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因此在分配任務上也會有一定的傾向性。

至於安南人,他們就是去拉仇恨的。

秦致遠其實比較贊同“以夷制夷”,只是因為清代那些人一直都沒有實施的機會,所以才沒有機會貫徹這個理念。

但在此時的民國,已經有不少國家身體力行。

比如日本,比如英國。

日本人在民國,大量使用朝鮮人作為維護日租界地區的警察,所以每次和華人起沖突的時候,總是朝鮮人沖在前面,日本人則是躲在後面看熱鬧。

所以朝鮮人在民國的名聲並不好,“高麗棒子”指的就是朝鮮人手中的那根大棒子。

朝鮮人打起華人來,一點都不會手下留情,從“高麗棒子”這個稱呼上,就能看出華人有多恨朝鮮人。

這就是日本人的用意,如果華人去恨朝鮮人,而忽略了造成這一切的日本人,那麽日本人就算是達到目的。

當然這不是說朝鮮人沒錯,朝鮮人和日本人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英國人也是一樣,在民國的英租界內,只要看到頭上包有頭巾的警察,那麽就是英國人雇傭的印度籍警察了。

這同樣是英國人用來轉移仇恨的工具。

從某些方面說,英國人也成功了。

或許就是從此時開始,印度人在華人口中成了“阿三”,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印度人說話總是會帶上“Sir”,所以才會喊他們“阿三”。

這也是個充滿鄙視和痛恨的稱呼。

要說英國人和日本人這兩個國家,實在是有很多共同點,他們結為同盟實在是天作之合。

首先他們都是島國,過於狹窄的國土造成國民性格中的偏執和扭曲,物產不豐富使他們必須保持擴張心態,國土周圍都是海洋讓他們極端重視海軍發展。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國和日本的國土旁邊都有一塊大陸令他們寢食難安。

英國人最擔心的是在歐洲有某個強力國家統一歐洲,進而危及英國人的利益,所以英國人上千年以來都在實施“大陸均衡”政策。

只要在歐洲大陸有某個國家強大起來,英國人就會聯合其他國家對那個國家進行打壓,或者是直接發動戰爭,打掉那個國家崛起的希望,同時也抹殺歐洲大陸統一的希望。

法國人深受其害,德國人同樣是深受其害。

日本面臨的形勢則更加嚴峻,因為華人大陸始終都是一個同一國家,而且日本也沒有英國那麽多的殖民地資源可供利用,所以日本人害怕華人大陸統一。

因為日本人知道,一旦華人大陸統一,那麽日本人的利益肯定會受到壓制,日本人就將不得不成為華人的附庸,就像是之前數千年一樣。

所以日本在破壞華人統一這方面不遺余力,所以南方的軍政府一支都有資金和北洋政府分庭抗禮,並且不斷發動戰爭,力求所謂的國家統一。

不對,這個“國家統一”並不全面。

二戰之後曾經發現過一份文件,文件的內容是有關民國“國父”和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當時“國父”在盟約中承諾,一旦推翻袁項城組建的北洋政府,“國父”將把滿洲,也就是東北三省割讓給日本。

這份文件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許多人不允許汙蔑“國父”,堅稱這份盟約是偽造。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國父”曾經在很多場合公開表示可以把滿洲租借給日本。

租借……

從這方面看,“國父”在某些方面,還不如另一位飽受詬病的“國賊”。

這裏的“國賊”不是指秦致遠,而是指袁項城。

袁項城確實和日本人簽訂了《約定》,但不是傳說中的《二十一條》,而是經過刪減後的《民四條約》。

在日本人提出《二十一條》後,袁項城發誓“民國絕不做第二個高麗”,然後這個經過據理力爭艱苦談判才達成的《民四條約》中,和日方最初提出的《二十一條》已經截然不同,說“賣國”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