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密密麻麻

我們愛好和平,但我們從不畏懼戰爭。

吉拉爾丁的這句話在第二天占領了全世界所有媒體的頭版頭條。

很難用語言形容《香檳沙隆》帶給觀影者們的沖擊力,影片尚未結束,大禮堂外的露天放映場就響起了整齊的口號聲,“蘭芳萬歲”、“外籍軍團萬歲”是出現最多的兩個詞。

放映結束後已經是接近晚上十點,又過半個小時之後,聚集的人群還是不肯散去,於是放映小組不得不再把《香檳沙隆》重新放映一次,來滿足人們高亢的情緒。

這樣的情況,未來肯定會繼續上映,哪怕是只有一部影片,但不管是怎麽的翻來覆去的看,就是看不厭啊。

經典,就是在這樣的無數次的重復中誕生的。

就在《香檳沙隆》開始在蘭芳上映的同時,上千個拷貝已經分發到紐約、倫敦、巴黎、甚至是柏林這樣的大都市,既然是要進行國家形象宣傳,秦致遠就對成本不加絲毫限制。

令人意外的是,《香檳沙隆》中的某些鏡頭並未經過刪減,哪怕是在英國和法國,放映的也是和蘭芳同樣的版本。

原因很簡單,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西方社會現有的法律體系中,沒有任何一條有關於“電影”的內容,也就是說,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行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灰色產業,沒有任何約束的灰色產業。

但不管是不是灰色產業,《香檳沙隆》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僅僅是在旬日之間,全世界都知道在去年初的法國香檳沙隆地區,有那麽一支外籍軍團的部隊,以一萬六千人對抗十倍於己的敵人,一直拼到只剩下三百七十人,雖然他們沒有贏得勝利,但他們的精神可嘉,他們的戰鬥意志令人稱道。

隨著影片的熱映,那些在影片中有較多鏡頭的面孔逐漸成為人們口中討論的焦點,特別是那些金發護士,他們成了很多男人心目中的天使,很多人對他們的喜愛,甚至超過了對格拉黛絲·庫珀的喜愛。

格拉黛絲·庫珀是默片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也是20世紀初在全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英國人之一。

只可惜那些追星男們注定要失望,出現在《香檳沙隆》這部電影裏的絕大多數面孔,都在香檳沙隆戰役中陣亡。

在很多有心人的推動下,不到半個月,外籍軍團成為了真正的軍人的標尺,加入外籍軍團成為男子漢的象征,“蘭芳”這個名字也一再被人提及,在這半個月內,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國家的新聞加起來還沒有蘭芳的一半多。

好吧,出了蘭芳之外,所有的國家都對國家形象沒有什麽概念,就連英國和法國也一樣,他們不想塑造國家形象,也無從下手。

想想看吧,現在的英國和法國還控制著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就算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想要塑造一個正面形象,能從哪個方面下手呢?

正義?公理?公平?

別搞笑了,如果都去說正義、公理、公平,那英國人和法國人怎麽解釋他們的殖民地?

所以西方列強制定的規則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落後就要挨打”,就是“紅果果的強權和霸權”。

也只有在這麽一個體系中,西方列強的侵略行為才會變得合法化,西方列強才會心安理得的享受他們搶來的一切,才會如此懼怕那些口口聲聲把“正義”掛在嘴邊上的後來者。

嗯嗯,如果那些堅持“正義”的人擁有了足夠的話語權,那麽他們會不會跟曾經的西方列強秋後算賬呢……

啊,那都是遠話,就目前來說,《香檳沙隆》這部電影滿足了大多數國家的需求。

蘭芳能從中獲得什麽也就不用說了,影片中雖然對法國人有所詆毀,但法國也有收獲,畢竟外籍軍團是屬於法國的外籍軍團,宣傳外籍軍團,也就等於是宣傳法國,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人口銳減,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甚至連必須的國防軍都無法維持,法國人需要擴大外籍軍團的規模,來保證法國的安全。

影片中的反面角色是德國,但在德國,《香檳沙隆》這部電影居然很神奇的沒有受到抵制,反而因為一些反戰人士的推動,這部電影在德國也引發了轟動,戰爭的殘酷和慘烈令德國人心有余悸,對戰爭的反思再次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思想。

在影片最後,吉拉爾丁的出現引發了整個德國社會的母性泛濫,銀幕上穿著一身小號外籍軍團陸軍制服的吉拉爾丁用冷酷的聲調為整部電影做了結尾,當德文版本在德國上映之後,幾乎所有的德國人都在問,那個小女孩說她是“德裔”是不是真的?她叫什麽?她在哪裏?他還好嗎?

於是幾年前那張秦致遠背對鏡頭抱著吉拉爾丁的照片又被人翻出來,照片上臟兮兮的吉拉爾丁看上去就營養不良,再看銀幕上的吉拉爾丁,她冷酷的近似高傲,果斷的近似決絕,鐵和血的氣質簡直透過銀幕傳遞到每一個德國人眼裏。